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

最近车圈有点魔幻,尤其是关于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的。

前脚理想L6的车主在高速上开着NOA,车子突然“灵魂出窍”,屏幕一抹黑,只剩个小车标在中间cosplay寂寞。车主吓得一身冷汗,在深夜的高速上手动玩起了极限闪避。打电话给客服,客服的回应突出一个沉稳:您先重启一下。仿佛在说,网卡了不要怪地球,先拔一下路由器。大哥,这是在高速上,不是在网吧五连坐,你让我重启?重启人生吗?

紧接着,另一位L6车主更惨,开着NOA,前面一马平川,车子毫无征兆地给你来一脚急刹,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凡人看不见的脏东西。售后大师的解释更是重量级:“雷达检测侧后方然后识别到前方了”。听听,这是人话吗?这简直是三体人看了都要从脱水的纸片里气活过来的程度。你的雷达是长了任意门吗?还能玩空间折跃?我买的是车,不是道诡异仙里的监兵。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所以网上那个段子就火了:“理想的智驾不是解放双手,而是绑架双手。”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讲真,这事儿不能细想。细想就觉得,我们对智能汽车的理解,和车企的理解,可能根本不在一个次元。车企在发布会上,把NOA吹得天花乱坠,恨不得下一秒就进化成赛博坦星人,帮你接孩子放学顺便炒个菜。那PPT做的,那视频拍的,氛围烘托到那了,你感觉不买就错过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用户以为自己买的是一个能让人在长途路上打个盹的“准自动驾驶”,一个钢铁侠的贾维斯。

结果呢?说明书的角落里用最小号的字体写着:本功能为L2+级辅助驾驶,驾驶员仍是第一责任人,请全程监控,随时准备接管。出了事,客服标准话术就是:我们这是辅助驾驶呀亲,是你自己没看路呀亲。

这就叫什么?这就叫“薛定谔的智能”。宣传的时候,它是量子纠缠级别的AI;追责的时候,它比我奶奶家的缝纫机还传统。这种行为艺术,本质上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品问题。车企把一场严肃的、关乎人命的安全测试,包装成了一场大型付费公测,而我们每一个车主,都是用生命在给他们的代码debug的“小白鼠”。

最骚的是,他们还摆出一副“系统需要用户反馈才能逐步完善”的无辜脸。我可去你的吧。我花几十万买你的车,不是为了给你当测试员的,更不是为了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用我的命来验证你家AEB到底能不能启动。我作为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我的核心需求非常朴素:安全,安全,还是TMD安全。我不需要我的车会讲笑话,不需要它能看电影,我甚至不需要它能自动驾驶。我只需要在我踩刹车的时候它能停下,在我打转向的时候它能转弯,在我开在高速上的时候,它别自己发疯。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这简直就是诈骗!

如果说理想的问题是把用户当成了“天选之子”,需要渡劫飞升。那比亚迪的问题,就更接地气了,它直接把你拉回了诺基亚时代——死机。

比亚迪的车机黑屏,已经不是新闻,而是连续剧了。从秦Plus到驱逐舰,从中控屏到仪表盘,黑得五花八门,卡得千奇百怪。高速上开着导航,屏幕一黑,你瞬间就成了迷失在钢铁森林里的小鹿斑比,只能靠第六感和求生欲往下开。我突然想起来,我家的智能马桶盖上次也死机了,场面一度非常尴尬。科技,有时候真的就是个笑话。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更要命的是,车机死机,有时候不只是导航没了,是整辆车的很多信息都没了。时速、电量、各种警报,全没了。这就不是体验问题了,这是把司机的眼睛蒙上了一半。比亚迪现在是全球销冠,是民族之光,是压缩毛巾,泡水之后巨大无比。但在这风光背后,车机的稳定性问题,就像是这巨人脚底下的一块香蕉皮,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让他来个大劈叉。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有人说,现在的新能源三大件,早就不是电机电池电控了,而是芯片内存系统。这话没错。但比亚迪给人的感觉是,在机械素质和三电系统上,它是六边形战士;但在车机系统这个“脑回路”上,它仿佛还是那个999包邮的山寨机刷了个华强北的安卓ROM。对于用户的抱怨,官方的回应也突出一个“禅”意:别问,问就是去4S店升级,再问就是等OTA。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这种态度,翻译过来就是:我知道它有问题,但我现在很忙,你先凑合用,等我啥时候想起来了再给你推个补丁。大哥,车不是手机,死机不能靠重启大法解决一切。手机死机,你最多错过一个红包;车机死机,你可能就直接去见太奶了。

写到这里我必须得承认,我这个比喻有点缺德,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所以你看,理想和比亚迪,这对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对手,在信任危机这件事上,达成了惊人的共识。他们都在用一种极其傲慢的方式,透支用户的信任。理想用“未来科技”的画饼,掩盖当下技术的不成熟,把开盲盒的权利,最大化地转嫁给了消费者。比亚迪则沉浸在销量的狂欢里,对这种“小问题”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仿佛在说:我都卖这么好了,你还在乎一个屏幕?格局打开。

可对用户来说,恰恰是这些“小问题”,最致命。

汽车这个东西,说到底,它的底层逻辑不是科技产品,不是娱乐设备,它的本质是一个交通工具。一个交通工具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可靠。但能用,就是能用。但能跑,就是能跑。但能停,就是能停。在这个基础上,你再去谈智能,谈娱乐,谈沙发彩电大冰箱,那叫锦上添花。可如果连最基本的可靠性都保证不了,你车里就算装个环球影城,那也是个移动的棺材。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真正的竞争壁垒是什么?不是你发布会上吹了多少牛逼的参数,不是你的零百加速有多快,也不是你的屏幕有多少块。真正的竞争壁垒,是用户在每一次握上方向盘时,内心那份无需思考的笃定和安心。是知道这台机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背叛你的信任。

这种信任,一旦被击穿,就很难再建立。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高速惊魂的视频,一个黑屏死机的帖子,就能让成千上万的潜在用户望而却步。

别再吹智能驾驶了,我只想活着开到家-有驾

所以,别再跟我扯什么用户教育了。用户不需要被教育,用户需要被尊重。别再跟我说什么行业发展必经阶段了,用户的生命不是你用来交学费的。车企们都该清醒一点,别在智能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最后才发现,裤衩都跑丢了。

他们当然愿意为用户的信任负责,在法务和公关的PPT里,他们比谁都负责。至于在路上?朋友,路上的一切,最终都得你自己负责。别问,问就是L2+,问就是最终解释权归厂商所有。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