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吉利出售吉利欣旺达70%股权!
4月30号那天,朋友圈突然刷屏,说吉利汽车把手里的吉利欣旺达70%股权全卖了。还真不是小数目,一个41.5%,一个28.5%,合起来正好70%。说白了,就是浙江吉润和老东家吉利汽车集团分别转让给浙江吉曜,前者4980万、后者3420万,总共8400万元人民币。以后这块业务跟原来那摊事儿就彻底“拜拜”了。
看到这个消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之前在修理厂遇到的那个哥们。他是做电池回收的,每次一有新能源车电池换新,他都忙得不行。他当时还吐槽:“现在电池这块水太深,一会儿合资一会儿拆分,看着眼花。”没想到,这才过两年,又是一轮大洗牌。
公告里说得很明白,这买卖其实还是自家人之间折腾。李书福大老板直接控制着交易双方——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是他和亲戚圈子的人。所以你看上去像是外面的大动作,其实更像左口袋倒右口袋。但这种操作也不是头一次见,只不过每次动静都挺大。
有个朋友调侃,“你看他们玩资本运作比咱拼多多砍价还溜。”听完我差点喷饭。不过话糙理不糙,人家确实是在梳理自己家的产业链。这波整合下来,对普通车主来说短期可能没啥感觉,但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那可是妥妥地加了一道保险锁。
再扒拉一下背景,2021年9月24日才成立的这家公司,当初可是抱着要干票大的心气来的。当时欣旺达动力、浙江吉润还有老东家三方一起持股搞合作,大项目投50亿,要建80万套混动电池产能。这数字听起来跟彩票中奖似的,可实际落地也真快:2022年1月项目开工,到2023年4月HEV 5.2Ah产品就下线了。这效率,比我等外卖速度快多了……
后来据说单日电芯产能已经破10万支,为自家的新能源汽车提供弹药。有段时间沃尔沃车友群里天天有人讨论:“咱们新款到底用的是哪批电芯?”大家都怕赶上试验品。结果事实证明,这批货质量杠杠滴,不少老司机跑长途充放循环都没掉队。有位山东网友留言:“我们枣庄高新区终于有拿得出手的大项目啦!”可见地方政府也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
业绩方面嘛,有点小插曲(啊不,是小波动)。今年税后净利润1.65亿元,但刚过去的一季度又亏损2389万元。我邻居王叔叔特爱研究这些数据,他边敲算盘边嘀咕,“生意就是这样,上上下下正常,你别信那些只报喜不报忧的数据。”
至于为啥要卖?官方理由也直截了当,说集团旗下品牌用不上多少它家的产品,所以协同效果弱,还占用现金流。不如剥离出去,把钱腾出来专注主业。“甩包袱”三个字形容一点不过分。我媳妇平时管账,她评价特别直接:“要么挣钱,要么省心,不然赶紧处理掉。”
但实际上,从商业逻辑来看,这更像是在优化资源配置。一堆关联公司归拢到一起,让管理变简单,也方便下一步集中发力。最近上海车展上刚宣布成立新的“神盾金砖电池”品牌,把金砖和神盾短刀两个原本各自独立的小兄弟全并进来了,现在统一归浙江吉曜通行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名下。据查证,这家公司背后的控股结构也是李书福父子俩牢牢把控,可以说是真·一家人齐心协力往前冲。
顺带八卦一句,被整合进去的金砖电池主要服务极氪、领克等高端车型,而神盾短刀则供银河系列。所以以后如果买极氪或者银河的新款纯电/混动车型,大概率都是吃这一锅饭。“以后想换第三方动力包估计难喽”,群里有人感慨,“厂家闭环越来越紧密,我们DIY玩家空间越来越窄。”想起以前改装油箱、自己焊接线束,现在基本没人敢这么玩新能源,毕竟安全第一位啊!
再翻翻数据,今年头几个月极电新能源和耀宁新能源装机量加起来8.24GWh,据传已经超过LG排进国内第十。如果按趋势发展,新组建的“神盾金砖”未来榜单位置很稳固。有业内分析师调侃,“国产自主品牌打怪升级路上的装备栏又添一件橙色传说武器!”
聊到这里不得不提另一些历史合作,比如2019年跟宁德时代搞出来个时代吉利,一期投资80亿,在宜宾建15GWh产能基地;后来法定代表人从安聪慧换成朱云峰,当时圈内猜测是不是宁德时代要加强掌控权,不过目前看来变化有限。一句话强强联合,各取所需呗!
还有孚能科技那条线,也是签协议搞合作,公司名字叫耀能新能源,再开重庆涪陵12GWh工厂什么的一气呵成。而且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新组建的平台已经拿到了衢州极电脉100%股份,以及耀能95%的股份,再加上今天讲到这笔交易里的70%,资源整合基本盘活完毕。不愧是“大棋局”。
生活中最直观感受,就是身边朋友选购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对动力系统稳定性格外敏感。我表弟去年提了一辆银河系列纯电SUV,用下来一直夸续航扎实,还特意问销售顾问是不是用了最新集成方案。他觉得厂家自己掌握核心部件,比完全依赖第三方靠谱些。当然价格嘛,也确实比同级别贵那么一点点,他笑称“交智商税”,但心理踏实不少。
最近社区团购群里还有段子,说现在连菜市场阿姨都会关心锂矿涨跌,因为影响蔬菜运输成本——间接反映出大家对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早已超越单纯买代步工具,更在乎整个生态链是否健康可靠。“谁让咱们天天堵在路上呢?”
今天唠叨半天,其实就是围绕一个问题转悠:造车新势力、电池巨头、大佬资本操作,看似离我们普通用户很远,但最终都会体现在日常体验、小区停车场交流甚至微信群吐槽中。如果哪天突然发现充一次满比隔壁便宜几十块,多半背后都有类似这种战略调整在默默发生作用……
互动来一道脑洞题吧:假如你手握8000多万预算,是选择入局造动力包的新赛道?还是攒够首付先订辆高配银河体验黑科技?欢迎各位分享你的骚操作或奇葩理由,下周抽最爆笑评论送价值99元洗车券一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