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走在街上,是不是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电动汽车是越来越多了,有时候在停车场里放眼望去,一半都是新能源车。
按我们通常的想法,新事物出来了,旧事物肯定要受到冲击,这电动车一多,最该发愁的应该是那些卖传统燃油车的品牌才对。
可有意思的现象来了,燃油车虽然销量受到了影响,但依然卖得不错,路上跑的也还是主力军。
反倒是我们身边那些开了几十年,平时给车做保养、修修补补的街边汽车修理厂,日子却一天比一天难过,很多都悄悄关门了。
这就让人纳闷了,这电动车发展的浪潮,怎么没先把燃油车拍在沙滩上,反而先把这些修车的老师傅们给“淹”着了呢?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首先,咱们得从电动汽车和燃油车最根本的区别说起。
这就像是两个物种,身体构造完全不一样。
我们开了这么多年的燃油车,它最核心、最金贵的部分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这俩东西,里面成百上千个零件,齿轮、活塞、轴承,精密得不得了, постоянно在高温高压下运动摩擦。
所以它需要定期喝“补品”,比如换机油来润滑,换机油滤芯来过滤杂质,到了一定公里数还得换火花塞、清洗节气门、检查正时皮带。
这一套保养流程下来,不仅项目多,而且频率高,一年下来,光是基础保养就得给修理厂贡献不少钱。
如果再碰上发动机漏油、变速箱顿挫这些毛病,那维修费更是个不小的数目。
可以说,燃油车这种“天生体弱、需要常看医生”的特性,就是养活了全国千千万万个汽车修理厂的根本。
现在再来看电动汽车,它的构造简直就是简单到了极致。
它没有了复杂的发动机,没有了精密的变速箱,取而代 F之的是三大件: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
电机结构非常简单,运动部件很少,根本不需要换机油。
电池和电控系统更像是个密封的“黑盒子”,除了厂家推送软件升级,平时几乎不需要任何物理上的保养。
这么一来,传统修理厂赖以为生的那一大串保养菜单,超过百分之七十都直接失效了。
电动车主去修理厂,能做的项目屈指可数,无非就是检查一下轮胎,补充点玻璃水,换个空调滤芯。
有数据分析过,一辆纯电动车每年的养护成本,可能还不到同级别燃油车的一半。
车主是省心省钱了,可修理厂的老板们就彻底傻眼了。
以前是盼着车来,现在是怕车来,因为来了也挣不着钱,这生意还怎么做下去?
如果说保养业务的消失是断了财路,那维修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就是彻底堵死了修理厂转型的路。
这第二点,才是更致命的。
以前修车,老师傅靠的是经验和手艺,发动机传来一点异响,他听一听就能判断出是哪个轴承的问题;排气管冒点什么颜色的烟,他闻一闻就知道是烧机油了还是燃烧不充分。
这是一门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手艺活。
但是电动车完全不按这个套路出牌,它的问题百分之九十都和电有关。
现在的电动车普遍都是四百伏,甚至八百伏的高压平台,这是什么概念?
我们家里的电也就二百二十伏,这电压是家用电的好几倍,非常危险。
一个传统修理工,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专门的绝缘工具和防护设备,让他去碰那些橙色的高压线缆,那根本不是在修车,而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技术上的危险还只是一方面,诊断方式的改变更是让老师傅们无从下手。
电动车出了故障,不再是听声音、看烟雾了,而是要用专门的诊断电脑连接到车上,读取一大堆复杂的数据流和故障代码,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找到问题所在。
这就要求维修人员不仅要懂机械,更要懂电路、懂编程、懂软件。
一套专业的诊断设备,价格动辄几十上百万,对于一个利润本就微薄的小修理厂来说,是根本不可能承担的。
就算咬牙买了设备,那些密密麻麻的英文代码和电路图,对于习惯了和扳手螺丝刀打交道的老师傅们来说,也如同天书一般。
想转型去学?
一个速成班的学费就要一两万,而且学出来也只是皮毛,真正的核心技术还是掌握在厂家手里。
这就引出了第三个,也是最让独立修理厂感到绝望的一点:汽车厂家对维修权的“封锁”。
现在的新能源车企,尤其是那些造车新势力,思路和传统车企完全不同。
他们把汽车当成一个高科技电子产品来运营,打造了一个非常封闭的生态圈。
最核心的“三电”系统,厂家从一开始就明确规定,只要在质保期内出了任何问题,都必须回到厂家授权的4S店或者服务中心进行维修。
如果你在外面随便找个修理厂拆开了,对不起,你的终身质保立刻作废。
这个政策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每个车主的头上,谁也不敢拿自己车上最贵重的电池去冒险。
不仅如此,厂家还从技术上进行了“加密”。
他们不向第三方修理厂开放车辆的维修数据接口,诊断软件是特制的,核心零部件也是专供的,你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
这就意味着,独立修理厂既没有合法的“维修资格”,也没有维修所需要的“工具”和“原料”。
这就好比你是个厨艺高超的厨师,但别人不光不让你进厨房,还把菜谱、食材和锅碗瓢盆全都锁起来了,你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做不出一道菜来。
前几年上海有两个修理工,因为私自拆解维修客户的电池包,最终被以“非法经营罪”判了刑,这个案例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也让所有独立修理厂彻底断了念想,这块蛋糕,真的不是谁都能碰的。
所以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街边修理厂的倒闭潮,表面上看是电动车带来的冲击,但深层次里,这是一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整个汽车后市场服务体系的重构。
过去那种依靠信息不透明和经验手艺就能赚钱的“夫妻店”模式,正在被标准化、数字化、品牌化的新服务模式所取代。
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新能源战略来说,其实是好事。
我们国家正是在新能源这条赛道上,摆脱了过去在发动机、变速箱技术上被西方“卡脖子”的局面,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了全球的领跑者。
而一个先进的产业,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现代化的服务体系。
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阵痛,那些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传统业态,被淘汰是历史的必然。
对于那些修理厂的师傅们来说,这无疑是残酷的,他们一辈子的心血和手艺,仿佛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价值。
但市场的浪潮就是如此,它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要么是那些有远见、有实力,早早投入资源完成升级,并成功拿到厂家授权的现代化维修企业;要么就是彻底转变赛道,利用原有的场地和客户基础,转型去做充电、美容、改装等更个性化的汽车服务。
至于那些仍然守着扳手和机油,等待着燃油车上门的传统修理铺,恐怕真的等不到下一个春天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