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一篇《智慧领航,安全护航》的文章引发震动。文中首次明确:若车企将辅助驾驶包装为“自动驾驶”并造成伤亡事故,相关责任人最高面临2年刑期。这条看似冰冷的法规,背后是无数血淋淋的教训与行业积弊的彻底清算。
致命误导:从“自动驾驶”到车毁人亡
2024年12月,江苏南京某高速收费站前,一辆新能源车以120公里时速撞向安全岛,车身翻转后燃起大火。调查显示,驾驶人酒后启动“辅助驾驶”功能后酣睡,全程未接管方向盘。更令人震惊的是,涉事车企在宣传中反复强调“全场景自动巡航”,销售话术中甚至出现“喝咖啡也能开车”的暗示。这类事故并非孤例——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因误用辅助驾驶引发的重大交通事故同比激增37%。
血泪背后,是车企精心设计的“语言陷阱”。某品牌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为“准L3”,另一品牌用“自动驾驶包”命名选装功能,而销售人员更将“脱手驾驶”作为卖点。这种系统性误导,使得消费者将“辅助”与“自动”混为一谈,最终酿成惨剧。
法律亮剑:虚假宣传的“紧箍咒”
公安部此次划定的法律红线直击行业顽疾:
1. 车企责任:若广告中将L2级功能描述为“自动驾驶”,最高可按广告费10倍罚款(超千万元级);若致人死亡,责任人可判2年有期徒刑。
2. 销售环节:4S店夸大功能(如宣称“无需监管”)将连带担责,严重者可吊销执照。
3. 技术分级:明确依据国家标准(GB/T 40429-2021),L0-L2为辅助驾驶,驾驶人必须全程监控;L3及以上才允许系统主导驾驶。
这一规定终结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自创标准”乱象。此前,部分车企通过“L2.9”“准L3”等模糊术语制造技术领先假象,实则将安全责任转嫁给用户。
行业真相:营销狂欢下的技术鸿沟
车企对“自动驾驶”的狂热追捧,本质是市场争夺的营销策略。某新势力品牌将城区导航辅助驾驶(NOA)作为核心卖点,但实际测试中,系统在施工路段、隧道出口等场景的失效率高达23%。更讽刺的是,部分10万元级车型宣称“智驾平权”,却连基础的AEB(自动紧急制动)功能都未达标。
这种“硬件堆料、软件短板”的畸形生态,暴露出行业核心矛盾:激光雷达数量成为营销噱头,而算法迭代、数据积累等真正决定安全性的要素却被忽视。某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我们不是在卖车,是在卖期货——用户以为买到的是自动驾驶,实际只是半成品。”
生死边界:方向盘后的“罪与罚”
法规同时强化驾驶人责任:即便开启辅助驾驶,若出现“脱手脱眼”行为(如玩手机、睡觉),轻则罚款扣分,重则以“交通肇事罪”追刑责。2025年3月,湖南某车主因使用“智驾神器”欺骗方向盘传感器,在高速上追尾致2人死亡,最终被判有期徒刑3年。
这些案例揭示残酷现实:技术再先进,也无法突破物理定律和人类注意力的极限。正如公安部警示:“辅助驾驶不是替身演员,而是需要导演全程盯场的特效道具。”
结语:一字之差,生死之界
当某车企将宣传语从“自动驾驶”悄然改为“辅助驾驶”,当销售人员开始主动演示紧急接管流程,这场由公安部掀起的监管风暴已初见成效。但更深层的变革在于,它撕开了智能驾驶狂潮下的安全遮羞布——技术的终极使命不是制造营销噱头,而是守护每个方向盘中紧握的生命。
正如某事故幸存者所言:“如果早知道‘自动’只是文字游戏,我绝不会把家人的性命交给一块屏幕。”这场关于“辅助”与“自动”的生死博弈,终将以法律利剑刺破谎言,还技术以敬畏,还生命以尊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