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8 日突袭:特斯拉甩出 “减配杀器”
2025 年 10 月 8 日凌晨,特斯拉北美官网突然上架两款廉价版车型:Model 3 标准版起售价 36990 美元(约 26.4 万元人民币),Model Y 标准版 39990 美元(约 28.5 万元人民币),分别比现款便宜 5500 美元和 5000 美元。消息传到国内,新能源圈瞬间炸开锅,“中国啥时候能买”“减配后还香吗”“国产车扛得住吗” 的讨论刷屏,车企们的神经瞬间紧绷。
中国能买吗?国产化给出答案
目前特斯拉中国官网尚未上架这两款廉价版车型,但答案早已藏在供应链里。今年 5 月 6 日,特斯拉中国官宣上海超级工厂的 Model 3 和焕新 Model Y 国产化率已突破 95%,400 多家本土一级供应商撑起了全球一半的交付量。按北美降价比例测算,国产后 Model 3 廉价版可能下探至 20 万元,Model Y 则约 23.5 万元,这个价格区间正是中国新能源车的 “主战场”。
业内普遍预测,最快 2026 年一季度,国产廉价版就能落地。毕竟上海工厂单车成本比进口低 28%,且 Model Q(约 14 万元)已在基于中国供应链开发,廉价版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
减配清单曝光:这些实用功能没了
为压低成本,特斯拉的 “减法” 做得相当直接,不少高频使用的配置被砍掉:
Model Y 标准版堪称 “配置缩水重灾区”:全景玻璃天窗、前后贯穿灯带被移除,电动后视镜折叠和迎宾灯换成手动版,前排座椅通风、后排座椅加热全部取消,后排 8 英寸娱乐屏直接消失。悬挂系统降级为传统结构,19 英寸轮毂换成 18 英寸,选装还得加 1500 美元。
Model 3 标准版稍好,但实用配置同样打折扣:转向柱改为手动调节,座椅控制集成到触摸屏操作,后排娱乐屏换成普通空调出风口。更影响体验的是,后排双层隔音玻璃换成单层,高速行驶时噪音抑制明显下降。
用车痛点:便利度打折扣,刚需不受影响
这些减配对日常用车的影响因人而异。对家庭用户来说,后排座椅加热的缺失在北方冬季堪称 “硬伤”;频繁接送乘客的车主会觉得手动调节后视镜麻烦;追求舒适的用户可能吐槽悬挂变硬、滤震变差。
但核心刚需并未缩水。Model 3 标准版 EPA 续航仍有 516 公里,5.8 秒的加速满足日常代步绰绰有余;Model Y 虽取消部分配置,但空间和基础三电技术与现款一致。有网友直言:“只要续航和安全在,这些舒适配置可有可无。”
冲击来了:20-25 万区间成 “绞杀场”
若国产廉价版按预测价上市,中国新能源车企将直面冲击,首当其冲的是 20-25 万价位段车型:
特斯拉优势:品牌溢价 + 三电技术积淀,95% 国产化率支撑成本优势,且上海工厂年产能超 67 万辆,交付速度有保障。
中国车企短板:部分品牌依赖价格战,核心三电技术与特斯拉仍有差距,品牌力更难抗衡。
具体到竞品,小米 SU7 标准版、小鹏新 P7 将与 20 万级 Model 3 正面对决;乐道 L60、极氪 7X 则要迎战 23.5 万级 Model Y。这些中国车型虽配置更丰富 —— 比如小鹏 P7 的智能座舱、小米的生态互联,但特斯拉的品牌号召力可能让部分消费者 “舍配置选 logo”。
中国车企慌不慌?有壁垒但需警惕
短期看,中国车企并非毫无还手之力。比亚迪有垂直供应链优势,成本控制能力不输特斯拉;小鹏、理想的智能驾驶和座舱本土化体验更贴合国内用户;吉利、长城的渠道下沉也能分流部分市场。
但长期隐患不容忽视。特斯拉已在布局更低价位的 Model Q,完全依托中国供应链开发,未来可能形成 “廉价版 + 主力版” 的双线夹击。更值得警惕的是,华尔街虽担忧此次降价 “不上不下”,但特斯拉的真实意图可能是通过减配车型探路,为后续更大规模降价铺路。
这场较量的核心,早已不是 “配置多少”,而是 “成本控制与用户需求的平衡”。特斯拉用减配换价格,中国车企若能守住 “核心配置不缩水、特色功能有亮点” 的底线,未必会被轻易击溃。但可以肯定的是,2026 年的新能源市场,注定不会平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