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

在川黔两省的交通规划里,泸遵高铁始终是个让人心急的存在。这条连接四川泸州与贵州遵义的跨省线路,地方上盼了多年,一心要按350公里时速建设,可国家层面却迟迟没松口。问题的核心在于,它早年间已被纳入国家铁路规划,当时定的还是普铁标准——地方需求与国家规划的“不同步”,让这条看似“刚需”的高铁,至今卡在可研阶段难推进。不少人感慨它“生不逢时”:要是能赶上国家高铁规划调整的节奏,或许早就开工了。而它的推进难题,也藏着地方交通诉求与国家铁路布局衔接的现实考量。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一、为何是“刚需”?川黔交界的交通短板与发展期待

泸遵高铁能让川黔两地如此惦记,根源在于这片区域长期存在的快速交通缺口,以及两地对产业联动的迫切需求。

先看地理与交通现状:泸州地处四川东南部,遵义位于贵州北部,两座城市直线距离仅150公里,是川黔交界的核心节点。但眼下,两地往来堪称“绕路难行”——没有直达铁路,自驾走高速需3小时,若选公共交通,得先从泸州坐高铁到重庆,再转车去遵义,全程超4小时。对两地群众来说,探亲、出行耗时费力;对企业而言,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泸州一家白酒企业负责人坦言,公司不少原材料来自遵义,因交通不便,每吨运输成本比从成都进货高20%,“要是通了高铁,货物周转能省一半时间”。

从区域发展看,这条高铁是川黔协同的“关键纽带”。泸州是四川重要的白酒产业基地和水运枢纽,2024年白酒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遵义则是贵州第二大城市,同样以白酒(茅台)、能源产业为支柱,2024年GDP超4700亿元。两地产业互补性极强,却因交通阻隔,难以形成“白酒产业链协同”“物流互通”的格局。此外,沿线还串联起泸州老窖旅游区、遵义会议会址、赤水丹霞等文旅资源,高铁通车后能串成“红色文旅+酒文化”专线,带动川黔边界旅游经济。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对贵州而言,泸遵高铁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它能补上贵州北部高铁网的缺口。目前贵州高铁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北部遵义到四川除了经重庆中转,无其他快速通道。高铁建成后,遵义可直接接入四川高铁网,进而连通西北,成为“黔北门户”;对四川来说,泸州也能借这条线路更紧密对接贵州,强化川南地区与黔中经济区的联动,让“川南城市群”的辐射范围延伸至贵州。

二、“生不逢时”的核心:地方350时速诉求与国家普铁规划的矛盾

泸遵高铁推进缓慢,关键卡在“标准之争”上,而这背后是早期规划与后期需求变化的“时间差”。

事情要从国家铁路规划的调整说起。早在2016年发布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泸遵铁路就已被纳入,但当时定位是“普速铁路”,主要承担客货混运功能,设计时速仅160公里。彼时,川黔两省高铁建设刚起步,贵州的贵广高铁刚通车不久,四川的西成高铁还在建设中,两地对跨省快速客运通道的需求尚未凸显,普铁规划符合当时的整体布局。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但随着近年来高铁网络快速发展,地方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2020年后,川黔两省高铁建设提速:四川建成成贵高铁、渝昆高铁(四川段),贵州建成沪昆高铁、渝贵高铁,两地都进入“高铁时代”。此时再看泸遵铁路,若仍按160公里时速的普铁建设,根本无法融入现有高铁网,也满足不了两地快速通勤、产业联动的需求——160公里时速的普铁,泸州到遵义仍需1.5小时,比自驾快不了多少,失去了“快速通道”的意义。

于是,川黔两省从2021年起,多次联合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希望将泸遵铁路的标准提升为350公里时速的高铁,并纳入新的国家铁路规划。地方的理由很充分:一是契合区域高铁网协同,350时速可与成贵高铁、渝贵高铁无缝衔接;二是满足客货分离需求,现有川黔铁路、隆黄铁路可承担货运,新建高铁专注客运,提升运输效率;三是带动沿线经济,350时速的高铁对人口流动、产业布局的拉动作用,远非普铁可比。

但国家层面的考量更为宏观。一方面,要兼顾全国铁路网的整体均衡性。目前西南地区已有沪昆、成贵、渝贵等多条350时速高铁,需优先保障未通高铁地区的建设,避免部分区域重复投资;另一方面,需考量客流与经济效益。泸遵高铁全长约240公里,总投资预计超400亿元,而泸州、遵义两地常住人口合计约900万,部分路段途经山区,建设成本高,未来客流能否支撑350时速高铁的运营,仍需详细论证。因此,国家对地方的提速申请一直持谨慎态度,导致项目迟迟未能进入实质性审批阶段。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三、最新进展与破局希望:从“分歧”到“逐步协调”

尽管推进缓慢,但泸遵高铁的前期工作并未停滞,近年来地方与国家层面的协调逐步推进,项目迎来破局曙光。

从地方动作看,两省一直在加速前期准备。2023年,川黔两省联合完成了泸遵高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按350时速编制),线路走向基本确定:起于泸州北站,向南经四川泸州龙马潭区、合江县,进入贵州遵义习水县、仁怀市,终至遵义站,全长约240公里,其中贵州段约180公里,四川段约60公里,规划新建习水站、仁怀站两座车站,均位于遵义重要产业区县——仁怀是茅台的产地,习水则有习酒等白酒企业,站点布局紧扣产业需求。

2024年,好消息传来:在《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期调整中,泸遵铁路被列为“研究推进项目”,虽然未明确350时速标准,但意味着国家层面已认可其建设必要性,为后续标准调整埋下伏笔。同年,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联合调研泸遵高铁,重点考察了沿线客流、产业布局及建设条件,调研后提出“可结合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论证时速标准的合理性”,这被外界解读为“国家对提速申请的态度有所松动”。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目前,川黔两省正联合开展补充论证,重点针对350时速的客流预测、经济效益及与周边高铁网的衔接性做详细分析,计划在2025年再次向国家相关部门提交申请,争取将其纳入新一轮国家铁路建设规划,并明确350时速标准。若能顺利纳入规划,项目有望在2026年完成审批,2027年正式开工,建设周期约4年,预计2031年通车。

不止是一条高铁,更是规划衔接的“典型样本”

泸遵高铁的“尴尬”,本质是地方发展需求快速变化与国家宏观规划相对稳定之间的矛盾。它的推进过程,也为其他跨省交通项目提供了借鉴——地方规划需更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方向,同时国家层面在规划调整中,也可适当兼顾区域发展的新需求,形成“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

对川黔群众而言,这条高铁承载着太多期待:它不仅是缩短时空距离的“出行线”,更是串联产业、带动发展的“经济线”。如今,随着前期工作的加速和国家态度的松动,这场持续多年的“标准之争”有望逐步化解。相信在地方与国家的共同推动下,这条“生不逢时”的高铁终将摆脱困局,成为连接川黔的“黄金通道”,为两地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泸遵高铁的“尴尬处境”:350时速标准难获批-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