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涛勤奋,神龙难救,惨淡结局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让人感慨的,那就是神龙汽车把一位“老将”吕海涛给请回了家,让他当总经理。

说起神龙汽车,很多上了点年纪的朋友肯定不陌生,当年的富康、爱丽舍,还有后来的标致、雪铁龙,那可都是响当当的角色。

吕海涛就是当年带领神龙汽车创下一年卖出70多万辆车辉煌战绩的功臣。

如今时隔八年,在他离开之后,神龙汽车的日子是江河日下,现在又把他请回来,明显是希望他能力挽狂狂澜,救公司于水火之中。

吕海涛勤奋,神龙难救,惨淡结局-有驾

这事儿一出,大家伙儿心里都犯嘀咕:现在的汽车市场早就不是八年前的样子了,竞争激烈得跟打仗似的,尤其是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光靠一个人的勤奋和过去的光环,真能把这头睡着的“法国狮子”给叫醒吗?

这背后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咱们得先给神龙汽车好好把把脉,看看它到底病在哪儿了。

最直观的症状就是销量。

2015年的时候,神龙汽车一年能卖70多万辆,那是何等的风光。

可到了2024年,这个数字掉到了只剩下6万多辆。

这可不是打了个九折,是从山顶直接掉到了山脚,中间的差距触目惊心。

这背后,是一种结构性的、深层次的危机。

在中国汽车市场全力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这几年,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像比亚迪、吉利、长城,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往前冲,而神龙这位来自法国的“绅士”,动作实在是太慢了,慢到几乎错过了整个时代。

眼看着不行了,神龙也开始着急了,最近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新能源品牌,叫“示界”,还发布了第一款车叫示界06。

这是一款纯电动的紧凑型SUV,价格定在12万多,号称能跑520公里,最大的卖点是继承了法系车优秀的底盘调校,想走出一条“中国电动技术+法式驾驶感受”的差异化路子。

这个想法听起来不错,但仔细一扒拉,问题就来了。

这台车最核心的两个部件——电机和电池,都不是神龙自己研发的,而是从别的公司采购的。

这就有点尴尬了,在现在这个讲究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年代,你看看比亚迪有自己的刀片电池,吉利有神盾电池,这些都是人家的独门绝技,不仅技术领先,成本也能控制。

神龙这台新车,在最关键的技术上就先矮了半头,有点像一个大厨,宣传自己的菜多好吃,结果用的都是半成品料包。

再说智能化,虽然示界06也配了全景影像、L2级辅助驾驶这些功能,但更高级的,比如在城市复杂路况下的自动导航驾驶(也就是常说的城区NOA),还需要等以后软件升级才能用。

而它的竞争对手,像小鹏这些,早就已经把这个功能落地了。

在电子产品领域,晚一步就可能步步都晚,汽车现在也越来越像电子产品了。

吕海涛勤奋,神龙难救,惨淡结局-有驾

看完了自身的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外部的市场环境,那叫一个残酷。

示界06定价在10万到15万这个区间,这里面都是些什么“神仙”在打架?

比亚迪元PLUS、广汽埃安Y、零跑C11,哪一个不是月销量动辄上万的爆款?

这些车不仅技术不差,价格甚至可能比你还便宜,配置给得还足。

消费者手里的钱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在有这么多成熟又受欢迎的选择面前,为什么要冒着风险去买一个刚诞生、谁都不认识的新品牌“示界”呢?

品牌认知度,这是神龙汽车现在面临的巨大难题。

建立一个新品牌的信任度需要时间,可现在市场上最缺的就是时间。

更何况神龙过去在新能源领域几乎是空白,现在突然说要发力,大家心里难免会打个问号。

把眼光再放远一点看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截至2024年,我们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5%,也就是说,现在马路上跑的新车,一多半都是国产品牌。

合资品牌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整体市场份额已经萎缩到31.5%左右,和十年前相比几乎是腰斩。

很多我们曾经熟悉的合资品牌,要么已经退出了中国市场,比如广汽三菱;要么就是在苦苦挣扎,比如东风悦达起亚,销量也从巅峰的65万辆跌到了现在的二十几万辆。

所以,神龙汽车的危机,并不是它一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二线合资品牌阵营面临的共同困境。

时代的大潮来了,玩法变了,你如果还抱着老观念、老方法,就只能被无情地淘汰。

当然,面对这样的生死关头,以吕海涛为首的这批“老神龙人”并没有选择放弃。

他们确实在励精图治,想尽一切办法自救。

比如,他们在产品策略上就比较务实,计划未来三年保持新能源车占七成、燃油车占三成的比例。

这一招很聪明,既没有像一些新势力那样把宝全押在电动车上,万一市场有变动就全完了,也保留了燃油车,照顾了那些对传统汽车还有需求的消费者。

吕海涛勤奋,神龙难救,惨淡结局-有驾

对于4S店来说,油车和电车一起卖,也能更好地抵抗风险。

此外,神龙还计划在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搞研发,并且要推出5款新车,覆盖纯电、插电混动和增程式等多种技术路线,看得出来是下了血本,想要把过去落下的功课补回来。

那么,神龙汽车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光靠几个人的努力和决心,恐怕很难扭转乾坤。

这需要一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系统性变革。

有几条路子或许可以尝试。

第一条,就是深度本土化,真正做到“中西合合璧”。

现在示界品牌走的“中国技术+法国调校”的路子就是个好例子。

它用了东风集团的电动车平台,这是中国的技术基础,然后又结合了法方Stellantis集团最擅长的底盘技术,让车子既有电动车的快,又有法系车的稳和舒适。

如果能把这个独特的标签打响,就能在茫茫车海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二条路,也是神龙汽车手里的一张王牌,那就是全球化。

神龙的法方母公司Stellantis集团是全球汽车巨头,在全世界45个国家都有销售网络。

这意味着,神龙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不仅可以卖给中国人,还可以很方便地出口到海外市场。

这对于很多白手起家的自主品牌来说,是梦寐以求的渠道优势。

这条路已经有成功案例了,比如悦达起亚,他们这几年就把中国的工厂变成了全球出口基地,大量汽车出口到海外,硬是给自己找到了新的活路。

第三条路,可以叫做“下沉市场”策略。

现在一线二线大城市的汽车市场已经杀成一片红海,竞争异常激烈。

但在广大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这些地方的消费者需求可能不太一样,他们不一定追求最酷炫的智能科技,但非常看重车的耐用性、舒适性和性价比。

神龙旗下的雪铁龙品牌,一直以来都强调“舒适”,如果能抓住这一点,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在自主品牌还没完全占领的细分市场里建立根据地,也是一条可行的求生之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