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汽车自动驾驶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比亚迪高调官宣“智驾平权”,这一举措在汽车市场激起千层浪,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不少人尤其是刚购车不久的车主开始怀疑自己被“背刺”。本人作为一名2025款宋plus的车主,也同样面临这样的困惑,新车刚到手,智驾版就接踵而至。那么,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到底是技术普惠的胜利,还是对老用户的伤害呢?
从升级内容来看,智驾版宋plus全系标配DiPilot 100高阶智驾系统,配备29个传感器,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升级幅度不可谓不大。但我认为这并不是被“背刺”了。从需求角度分析,我日常用车场景的主要是城市通勤,对智能驾驶依赖程度较低,现有车型的L2级基础辅助驾驶,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功能,完全能够满足我的日常需求。因此,对于我来说,所谓的“背刺”感其实很有限。
在汽车行业,技术迭代是不可避免的常态。新能源汽车头部品牌更是遵循“半年小改款、一年大升级”的发展节奏。以比亚迪为例,第五代DM技术在2024年7月首次搭载于宋L DM-i,仅仅半年后就推出智驾版,这正是快速迭代竞争策略的体现。按照行业规律,购车后4-6个月内推出配置升级款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宋plus智驾版的推出也符合行业发展节奏。
其实,理性来看,我也有着“早买早享受”的优势。本人是去年10月提的车,提前4-6个月使用车辆,节省了时间成本,还避开了智驾版上市初期产能爬坡可能导致的交付延迟问题。并且,新的智驾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仍需经过真实路况的充分验证。例如DiPilot 100的城市NOA功能目前仅在部分区域支持,距离全场景覆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相比之下,老车型的稳定性已经过百万用户的实际检验,而智驾版在实际体验中或许还有一些需要优化的地方。
总之,我认为,比亚迪的“智驾平权”并非是对老车主的“背刺”,而是行业技术快速发展与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如果智能驾驶不是核心需求,那么现有的车型依然具备很高的性价比;如果你对智驾功能充满期待,可以结合置换政策综合评估升级成本。在新能源汽车快速迭代的大趋势下,消费者购车时应以“满足当前需求”为核心逻辑,不必过度追求配置的前瞻性,如此才能做出更合适的购车决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