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那种赶脚,现在的新能源车啊,续航里程吹得震天响。动辄就杵那儿一个1000公里往上,这回吉利银河星耀8撂下一句“综续超1500km”,听着就让人小鹿乱撞。可扒开皮儿仔细想想,这玩意儿真能当饭吃?还是说,只是厂家在那儿卷参数,咱老百姓图个精神按摩?
实话说,瞅见这数据,我第一反应是:嚯!1500公里,能省多少次跑腿儿去怼充电桩啊。毕竟,谁还没遭过高速服务区抢充电桩的罪呢?赶上过年那阵仗,比春运还闹腾。可转念一琢磨,这1500公里是在啥工况下跑出来的?厂商路演的时候,往往是理想化场景,真刀真枪跑起来,能有个七折八扣都算厚道了。
这就绕不开“里程恐慌”这道坎儿了。明面上看,里程恐慌是嫌续航不够看,但骨子里是,咱老百姓对充电桩这玩意儿心里没底,外加对前途未卜的路况犯怵。就算你跟我说这车能飙2000公里,要是一路上压根没地儿补电,或者桩子趴窝了,照样干瞪眼。
有人要嚷嚷了,那多攒点充电桩不就得了?话糙理不糙,但要命的是,充电桩的铺设密度,充电速度,还有平时的维保,都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尤其是在一些犄角旮旯,充电桩那是凤毛麟角。再说,快充这技术是突飞猛进,但对电池的折损也是肉眼可见的。
从厂家的立场看,硬堆续航里程,的的确确是简单粗暴,但又立竿见影的营销路数。毕竟,在消费者对电动车还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数字越大,就越有吸睛大法。但这种军备竞赛式的硬卷,真能挠到用户的痒处?我觉着悬。
换个角度瞅,现在的电动车,不光是代步的工具,更是个移动的智能终端。银河星耀8怼进去的8295芯片和Flyme Auto系统,就是个佐证。这意思就是,车企们铆足了劲儿想把汽车打造成一个能移动的智能盒子,提供更花哨的娱乐和人机互动体验。
问题来了,咱真需要这么聪明的车吗?或者说,咱愿不愿意为了这些附加值,多掏腰包呢?要知道,银河星耀8的预售价已经飙到13.98-17.38万元了。这价位,搁以前都能整一辆合资品牌的油车了。
这背后折射的是消费观的差异。一部分老铁觉得,汽车就是个脚力,耐操才是王道。另一部分老铁则认为,汽车是生活方式的延伸,智能化体验必须安排上。
当我们一根筋地把原因归结为“消费者不懂车”的时候,是不是忽略了“车企对用户需求的跑偏”?
说穿了,车企们得捋清楚,用户真正想要的是啥。是更长的续航?还是更炫酷的交互?又或者,是更扎实的品质和更靠谱的售后?
回到最初的话题,银河星耀8的1500公里续航,顶不顶用?答案是:顶用,但也没那么神。它能平复一部分用户的里程焦躁,但兜不住所有问题。更关键的是,它敲打着我们,买车不能光瞅参数,更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实际需求。就像找对象,条件再优渥,不来电,那也是扯淡。
没准,当我们不再一味追捧“更大”、“更强”的时候,才能真正相中那辆和自己最对味的车。就像歌里唱的:“想要飞得更高,先要懂得如何降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