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去中化豪赌,2027大限将至,断供中国难成气候

最近这几天,汽车圈里有个事儿闹得沸沸扬扬,估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闻。

就是那个美国的汽车老牌巨头——通用汽车,突然放了个大话,说要搞一个“去中化”,计划在2027年之前,把他们北美地区生产的汽车所用的中国产零部件,全部给换掉。

这消息一出来,可真是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

通用这是要干嘛?

通用去中化豪赌,2027大限将至,断供中国难成气候-有驾

跟咱们中国合作了几十年的供应链,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背后到底是一盘深思熟虑的大棋,还是被逼急了之后的一场冒险赌博?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好好聊聊这件事,看看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通用为啥突然要这么干,这么着急地要跟中国的供应链“分家”呢?

这事儿其实不复杂,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面子上的,也就是政治上的考量。

现在国际上的一些风风雨雨大家也都知道,特别是美国那边,风向变得很快。

万一特朗普又上台了,那套增加关税的玩法很可能又要来一遍。

对于通用这种生意遍布全球的大公司来说,最怕的就是这种不确定性。

他们就像在海上开大船的,最怕航线上有风暴。

所以他们就想,干脆把船开回自家的港湾,把生产零部件的活儿都挪回北美或者其他他们觉得“安全”的地方,这样不管外面怎么刮风下雨,自己总能安稳点。

这个想法,从一个企业求稳的角度来看,好像也能理解。

第二个原因就更实在了,说白了,就是为了钱。

通用现在正铆足了劲要从燃油车转向电动车,这个转型可是个烧钱的大工程,计划要投进去16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是一百多亿呢!

这么大一笔钱,从哪儿来呢?

通用去中化豪赌,2027大限将至,断供中国难成气候-有驾

通用就把主意打到了供应链上。

他们心里的小算盘是这么打的:如果我把供应链从中国这个“世界工厂”搬走,搬到北美、欧洲或者印度去,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控制成本,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到研发电动车这种核心业务上?

所以,一个是为了躲避风险,一个是为了节约开支,在这双重压力下,通用就走上了这条看起来非常决绝的“去中化”道路。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个计划听起来挺美好,可现实真能如他们所愿吗?

通用公司恐怕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制造”这四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这可不是菜市场买白菜,今天在这家买,明天换一家那么简单。

大家可以想一想,二三十年的合作关系,那是什么概念?

这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咱们中国的供应商和通用汽车早就形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绑关系。

从最开始一起研究设计图纸,到生产线上的无缝对接,再到如何把成本控制到最低,双方早就磨合出了一套效率极高的配合模式。

这就像一台运转了几十年的精密机器,每一个齿轮、每一个螺丝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现在通用突然说,要把这台机器拆了,换一套全新的零件重新组装,这难度可想而知。

咱们不妨来算一笔实在的账。

如果通用要在北美重新建立一套和中国规模相当的零部件生产体系,需要多长时间?

根据行业内专家的测算,最起码要三到五年。

在这期间,盖新厂房要钱吧?

通用去中化豪赌,2027大限将至,断供中国难成气候-有驾

培训新工人要时间吧?

跟新的合作伙伴磨合,那更是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资金。

更要命的是,成本会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

有数据分析,这么一折腾,通用在北美生产的每一辆汽车,成本至少要增加300到600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就是两千到四千多块钱。

一辆车多几千块,听起来好像不多,但通用一年要生产几百万辆车,乘起来就是一笔非常吓人的数字。

短时间内的亏损,通用家大业大也许还能扛一扛,但如果这种高成本长期持续下去,最终会严重削弱它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到时候,车卖得比别人贵,性能又不一定比别人好,消费者还会愿意掏钱吗?

这笔账,通用真的算清楚了吗?

而且,汽车这个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不是哪个国家自己关起门来就能玩得转的。

它需要全世界的资源、技术和人才一起合作。

通用想完全绕开中国,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它无论如何也绕不开的,那就是关键资源的供应。

特别是现在搞新能源汽车,电池和电机是核心,而制造这些核心部件需要一种叫做“稀土”的特殊矿产。

在这个领域,中国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储量还是产量,都占了世界的大头。

这就好比一个厨师,想做一桌山珍海味,结果发现做菜最基本的盐和酱油,都得从一个他正准备断绝来往的邻居家买。

你说这顿饭还怎么做得下去?

通用去中化豪赌,2027大限将至,断供中国难成气候-有驾

通用计划里的那些替代地区,无论是北美还是印度,谁也变不出稀土来。

这是任何宏伟的计划都无法回避的现实。

当然了,从咱们自己的角度看,通用这么一闹,也未必全是坏事。

短期来看,确实可能会影响到国内几十万人的工作岗位,这让人感到很痛心。

但换个角度想,这也像一个警钟,或者说一种压力。

这种压力正在倒逼咱们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加速成长。

以前可能很多企业习惯了给国外大品牌做配套,安于现状。

现在人家不带你玩了,反而激发了咱们自己干事创业的决心。

这会逼着我们的企业去投入更多搞研发,去提升技术水平,去打造自己的品牌,然后主动走出国门,到世界的大市场里去闯一闯。

所以说,通用想给我们做“减法”,结果很可能反而成了我们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大家再看看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

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合资公司,就是我们熟悉的上汽通用,他们的合资合同到2027年6月就到期了,但直到现在,续签的消息还没出来。

而另一边,同为合资企业的上汽大众,早在几年前就把合同提前续签了六年。

虽然通用官方说,供应链调整和合资公司续约是两回事,但这两个时间点凑得这么巧,很难不让人多想。

这至少说明,通用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连它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将何去何从,自己心里可能都没个准谱。

所以说到底,通用这场声势浩大的“去中化”行动,更像是一场基于焦虑和误判的冒险。

在全球化合作已经是大势所趋的今天,任何想要开历史倒车、人为地切断产业链、搞孤立主义的行为,都是在跟时代潮流作对,最终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它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拆散一个与中国合作了二三十年、盘根错节的产业体系,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最终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或许从通用定下2027年那个期限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