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世界新能源车大会的大舞台上,中国长安汽车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朱华荣抛出的预测有点“炸场”。一口气把汽车能源结构的未来蓝图画了出来:到了2030年,中国的纯电动车(BEV)、插电式混动车(XEV,包括PHEV和REEV)以及传统燃油车(ICE,包含混合动力HEV)的销量将各站一边,份额比例大约是4:4:2。这不仅是一组数字,还是汽车行业未来跑赛道的指南针。
这个说法从表面看很“知性”:多元化动力布局,各显神通。纯电动车继续扩张,混动车稳定输出,燃油车虽然退了几步,但依然占据一定市场。而如果将这番预测丢到全球视野里,更是有点令人心潮澎湃的味道——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从2025年的25%向着40%疾驰而去。朱华荣甚至直言,未来的大型车企将一定要两手抓:燃油车一手,新能源一手,谁也不能松。
乍一听,这些预测有理有据,既高瞻远瞩,又给所有汽车制造商划了重点。但深挖一下,你可能会发现,这番话背后藏着不少值得琢磨的东西。首先,4:4:2的结构看起来是大方向不假,但它却让人浮现出一个问题——燃油车真的会在新能源车的全面冲击下还能顽强保住“二成”吗?从消费者角度来看,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对燃油车的兴趣逐渐降低,不仅是因为油价高企,还因为环保政策的步步紧逼和新能源车技术的快速成熟。未来十年里,政策的刀锋只会更逆向地切割燃油车的生存空间,它的实际市场占比很可能连“二”都捞不到。
而再看这所谓的全球比例提高到40%,背后也夹杂着很多不确定性。比如欧洲地区因为环保立场坚定,可能跑得比预测更快,但另一些新兴市场却因基础设施、消费者习惯等问题,注定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慢车道”。显然,这样的数字虽然很美好,却还需要无数的政策、技术和经济配合才能让这条坡道真的走平稳。
当然,预测归预测,现实归现实。朱华荣的另一句“未来大车企的双动力布局模式”却颇有意思——它其实在暗示一种“保险式打法”。毕竟,企业怕的是孤注一掷,押错了方向。即便新能源成为绝对主力,燃油车这一传统业务还能当个后防坐镇,谁知道未来某一天供电出问题了,燃油车还能出来救急。但这种思路,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深藏不露的底层逻辑——车企就是这样,永远都不喜欢承担单一风险。既然纯电不能一口气通吃,那平摊一下技术研发的压力,也不失为稳妥策略。
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四五十万的预算去买充满黑科技的新能源车,也没有耐心等待那些便宜又高效的混动车型的“来日方长”,可能甚至压根不在乎2030年市场份额是4:4:2还是1:9:0,爱选什么动力只是看两点:钱包够不够充实、实际体验坑不坑人。
所以,问题来了:作为汽车产业的先导者们,是不是有点过于专注分蛋糕的比例,而忽略了怎么让蛋糕更好吃?而我们吃瓜群众,真的想知道那么复杂的能源结构,还是更关心车企们到底能不能在安全、价格适配、服务体验上多下些苦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