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本以为能上演一出“巧取豪夺”的好戏,借着“国家安全”的幌子,一口吞下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没想到,仅仅11天,局势就发生了惊天逆转。安世中国强势宣布恢复供货,但附带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条件,这一下,轮到荷兰骑虎难下了。
这场风暴的起点,是荷兰政府在今年9月底发动的“法律闪电战”。他们翻出了1952年冷战时期的老旧法案,冻结了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总额高达147亿人民币,连知识产权都没放过。
紧接着,荷兰企业法庭连庭审都懒得开,直接就把闻泰科技创始人、中国籍CEO张学政给停了职,股权也被强制托管。短短7天,一套组合拳下来,摆明了就是要把这家2019年就被中资收购的公司抢回去。
荷兰人这算盘打得噼啪响
荷兰敢这么干,背后少不了“美大哥”的撺掇,也眼红安世这几年的亮眼业绩。自打闻泰科技接手后,安世的营收暴涨60%,利润直接翻番,成了全球汽车基础芯片的巨头,每10辆车里就有3辆用着它的产品。
面对这种近乎明抢的行为,中国的回应也异常强硬。商务部直接致电荷兰经济大臣,态度明确:不豁免,不谈判,必须无条件纠正错误。可荷兰非但不听,反而倒打一耙,让安世荷兰总部发邮件给客户,污蔑安世中国的芯片“质量不合格”。
这下彻底点燃了导火索。中国不再停留在口头警告,反击正式开始。
掐住七寸,釜底抽薪
中国的反制,精准地打在了荷兰的“七寸”上。10月4日,商务部一纸通知,限制安世中国工厂的关键芯片出口。这招釜底抽薪,直接让荷兰总部傻了眼。
为什么这么有效?因为安世半导体的命脉,根本不在荷兰。它全球约70%的封装测试产能,都集中在中国东莞那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工厂里,年产能高达500亿颗。荷兰总部手里只剩下20%的小部分产能,没了中国的供货,瞬间就成了一个接不了单的“空壳司令部”。
德国汽车研究中心的专家费迪南德·杜登霍夫说得更直白,安世对于德国汽车业的意义,不亚于“北溪”天然气管道,它提供的是构成汽车基础功能的“标准件”,没了它,生产线就得停摆。
人民币结算,一招封神
如果说切断产能是第一步,那10月23日的动作,则可以说是“一招封神”。这一天,安世中国向所有国内分销商发邮件,宣布恢复供货。正当欧洲车企以为看到曙光时,却发现信里加了个硬核条件:所有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这步棋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在财务上彻底斩断了荷兰总部的控制。以前用美元结算,资金流向都在荷兰总部的掌控之下。现在改用人民币,等于给安世中国的业务装上了一道“防火墙”,美国想通过SWIFT系统搞金融制裁?不好意思,此路不通。
这封邮件还顺带戳穿了荷兰的谎言,明确表示所有中国生产的芯片都符合国际标准。客户只关心能不能拿到货,谁有产能谁就是爷。面对安世中国每月7亿颗的巨大产能,那些急得跳脚的欧美车企,别无选择。
现在谁更疼,一目了然
最先扛不住的是德国大众,沃尔夫斯堡工厂的高尔夫和途观车型很快就传出芯片告急。之前还嘴硬说库存能撑几个月,现在管理层已经开始盘算着让工人缩短工时了,下周停产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宝马、福特、通用等一众欧美车企全都慌了神。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出警告,芯片库存最多撑几周,想找替代供应商?等几个月再说吧。要知道,欧洲汽车产业停工一天,损失就是上亿欧元。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危机还意外地助推了人民币国际化。以前这事儿总感觉有点像喊口号,但这次,全球车企要想拿到救命的芯片,就得老老实实去开人民币账户。这种“市场倒逼”的场景,比任何协议都来得实在。
结语
回头看,荷兰政府当初的算盘是抢回公司讨好美国,结果呢?自己不仅丢了税收和就业,还在全球半导体领域颜面扫地。手里的安世总部成了摆设,连订单都接不了。而它想讨好的美国,其汽车产业同样急得跳脚。
中国其实已经相当克制了,没有搞全面封锁,只是改变了游戏规则。但就是这一步,就让那些习惯了“美式玩法”的人尝到了苦头。荷兰想把中企的资产“生吞硬咽”,却发现这块骨头实在太硬,不仅硌了牙,还把自己的欧洲盟友们坑得不轻。现在主动权已经完全不在荷兰手里,如果再不悬崖勒马,中国手中还握着稀土、关键金属等好几张牌没打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