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

这风云T11,上市了,声势浩大,锁单量也出来了,接近两万台。

这个数字,怎么说呢?

它就像一碗精心准备的菜,味道尚可,但总觉得少了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惊艳。

毕竟,为了这一刻,它可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预热了这么久。

要是换了小米或者问界,这24小时的成绩,恐怕早就能让市场沸腾,销量奔着十几万去了。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可风云T11,价格比那两位都亲民,产品质量也过得去,为啥就没能成为那个“爆款”的代名词呢?

这背后,藏着一个比拼配置、比拼价格更深层的原因:产品设计理念与市场期望的错位。

笔者的经验告诉我,当产品的核心卖点与用户最看重的点之间产生了“次元壁”,营销的再强也难力挽狂澜。

设想一下,如果风云T11的第三排,没有那恼人的“地台”,而是像许多竞品那样平整开阔,那它在消费者心中的好感度,估计能直接飙升到70%以上,留住更多观望者。

如果再进一步,价格能下调两万,并且推出一款两驱版本,还配上那“猎鹰700”激光雷达,那销量,我敢说,翻个番,甚至达到五万、十万,都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这,恰恰点出了传统车企与小米这类“卷王”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产品力与营销的结合上,能造就现象级的,屈指可数,小米无疑是其中翘楚。

抛开其他不谈,就看小米为何能如此成功?

答案其实很简单:产品,才是王道,尤其是定价。

小米SU7的起售价21.59万,这已经足够有诚意。

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它的Max版本定价25.35万,但即便如此,你再看它的入门款,直接就配备了激光雷达和索尔芯片!

要知道,在理想i6问世之前,搭载同款索尔芯片的车型,哪个的价格能比小米更低?

正是这种硬核产品力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体系,加上雷军和小米团队的巧妙营销,才让小米SU7一举成为市场焦点。

相比之下,特斯拉、智己、阿维塔、极氪等,虽然各有千秋,但在产品特色和价格策略上,小米都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再回过头看风云T11,它来的最晚,却似乎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六座SUV的潜在用户,对第三排的乘坐体验是极为看重的。

尤其是那“地台”的存在,在“银河M9”等竞品纷纷取消地台、优化空间的情况下,风云T11的这一设计,无疑是将大量潜在消费者拱手让给了对手。

这不是战略失误,又是什么?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这不禁让人思考:这批预订的消费者,会选择退单吗?

说句实在话,如果以我老图的经验来看,风云T11若能将整体售价下调两万元,那它就具备了相当强的市场竞争力。

尽管第三排依然有地台,但与其他一些竞品相比,其空间表现并非那么捉襟见肘,至少不算“惨不忍睹”。

所以,在最终价格落地前,我觉得大家不妨再等等,万一真的有惊喜呢?

毕竟,抛开内饰设计上与市场诉求的些许偏差,这台车在用料做工上,依然是同级别的主流水准,内饰质感甚至称得上是上乘。

那么,“产品力”本身,能否成为支撑消费者坚持下去的理由?

部分消费者表示,只要产品力过硬,他们愿意接受。

毕竟,如今关注六座SUV市场的消费者群体庞大,尤其是在20万这个价格区间,品牌忠诚度往往不是决定性因素。

风云T11、银河M9、传祺M8宗师(此处加入一个更具代表性的竞品,以增强对比的鲜明度),都是用户们重点对比的对象。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你看看,银河M9已经将激光雷达下探到了20万级甚至更低的区间。

传祺M8宗师则以“华为乾崑ADS4.0”和“全系四驱”作为核心卖点,但它的六座空间表现又不算突出,品牌影响力也相对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风云T11究竟想主打什么?

它的核心卖点在哪里?

在这个六座SUV市场“百花齐放”的时代,一款缺乏鲜明记忆点的产品,注定难以脱颖而出。

笔者一直认为,风云T11亟需推出一款两驱版本的激光雷达车型,并将价格控制在22万元以内,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叫板”的实力,销量翻倍并非不可能。

奇瑞风云T11上市,锁单2万仍不火,传统车企输小米在哪?-有驾

那么,风云T11是否会迅速推出新的版本来挽救局面?

这也是许多潜在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预售和正式发布会上的产品配置,本就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奇瑞风云要么是真的还没准备好两驱激光雷达版本,要么就是有所保留。

然而,在如此漫长的宣发周期后,如果还藏着“后手”,很多消费者可能已经失去耐心,转投他门。

毕竟,从预售到正式上市,中间隔着半个月的时间,这在瞬息万变的汽车市场,足以让不少人下定决心。

当然,退一步讲,即使现在没有,也并非无法补救。

仅仅是增加一套辅助驾驶系统,技术上并非难事。

激光雷达和英伟达Orin-Y这样的硬件,也并非高不可攀。

在现有硬件基础上进行优化,成本增加不会超过一万元。

因此,如果两驱激光雷达版本能够实现22万元以内的定价,它依旧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回想一下,传统车企在新能源领域想要突围,无非是靠颜值、靠智能驾驶、靠价格。

风云A9L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

试想,如果这个项目交由京东来操盘,会是什么景象?

双十一的营销热度,开屏广告的强势植入,再加上京东养车这样成熟的售后服务体系加持…

我们仅仅用这几句话来描绘,就能预见其潜在的爆发力。

所以,对于风云T11而言,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捷径”,就是极致的性价比。

哪怕前期微亏,只要能换来市场地位的巩固,甚至后续盈利,都算得上是明智之举。

在这种关乎成败的关键时刻,任何犹豫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