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还是那股子伦敦的湿冷——地铁站出口吹来夹杂着柴油味儿的风。我在摄政街上走,鞋底踩过水迹斑斑的青石板。恰在此时,一台零跑T03小电动正咕噜咕噜地驶了过去,亮绿色的尾标让它在人流和出租车缝隙里显得有些突兀。几个刚下班的上班族驻足端详:右舵,干净利落,最引人注目的,大概是那块货真价实的“15995英镑起售”挂牌。这在高物价的英国,几乎是奇迹般的数字。有人忍不住问了句:“难道比地铁年票还便宜?”
关于中国电动车“入侵”欧洲的讨论,这一年在汽车圈子里算不上新闻了。只是,这回零跑T03不声不响,以1.6万英镑的价格杀入英国,几乎以肉眼可见的方式挑战着所有人的心理底线。要知道,直到去年,在英国买一台跟它同价位的电动车几乎无解——你能买到的,很大概率只有个电动车壳子。
低价不可思议,英媒用惯用的含蓄表达了震惊。咱本地没补贴,零跑自己舍得“送”1500英镑优惠。你要是对欧洲汽车市场了解点,大致能感受到一众老牌车企的焦灼。行业高管、媒体评论、政策制定者都在背地里打转:中国电动车便宜得让人不安,来势汹汹,狼来了。
表面看是价格战,底子里却是生死之争。欧洲本地传统车厂的市盈率早就像冬天的树叶一样跌落,不堪一击。欧盟也不是吃素的:十月开始,加35%的特别关税,外加原来10%的关税,把“壁垒”两个字写在脸上,指着鼻子问中国厂商“你们是不是靠补贴打价格战”。讲道理,这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中国电动品牌,大部分处于血亏,每天交学费。就像警队新人,满身汗水却还在怀疑人生。
我翻了翻Jato Dynamics的最新数据,170个中国电动车品牌只有14家能勉强有点闪光,其余都快成了消耗品。零跑之所以敢冒险去欧洲,还不是国内这盘棋太挤。曾经中国政府都公开警告行业:别怼来怼去,把市场卷成锅底灰。
说到底,出海是不得不为。比亚迪给了个好头儿,利润虽有下滑,出口却成倍涌动——逃离红海。而零跑,算是搭上了Stellantis这条大船。Stellantis砸了15亿欧元买下20%股份,还和零跑组建合资公司“零跑国际”,名头很有国际范儿,实则买的是东风,也算彼此试试胆量。
不过事有两面,零跑闯欧洲吸血传统盟友也是肉眼可见。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电动车欧洲份额涨到5.1%,Stellantis自己掉了1.4个百分点。分析师都替Stellantis捏把汗:“你现在吃着红利,哪天砍的可能就是你自己。”这话说出来不痛不痒,实际却是一桩现实版打工人挣扎史。
行业分析师,像汇丰那位Michael Tyndall,总结得很佛系:别以为中国牌子只会打价格战,人家真不是单靠杀价。关键杀器还是技术——磷酸铁锂电池比欧洲老派锂电便宜20%,而电池能吃下整车六成成本。你以为这成本完全“搬过来”就是价格杀手锏?错。进欧洲得加钱、调标准、调配置,比亚迪海鸥到德国就成了“拆迁暴发户”,价格从6800欧元飙到2.5万欧。
说得直白点,中国厂商根本没打算把“白菜价”一刀切移植过来。他们知道,如果在欧洲市场把自家品牌卖成“租赁公司最爱白菜”,残值率暴跌——别说品牌形象了,谁还敢租?反倒是中国市场那种极致竞争催出来的研发速度快、产品推新节奏短,让欧洲同行夜不能寐。你还在翻图纸,人家半年来三款新车,这才是最要命的。
算起来,电动车普及的关键桎梏不在欧洲本地政治嘴炮,而在现实生活:价格还没和燃油车打平,别说威逼欧洲佬掏腰包了,连兴趣都很难调动。也别怪老外保守,我见过太多“务实的英伦小市民”,买车的逻辑就是一条——不打疼,不下单。
聊到这,总是有疑问:我们见证中国车企冲进欧洲,看似是血拼价格,骨子里却是技术、资本、品牌三重对撞。最后谁能吃下这块硬骨头?没人能给个绝对答案。说不准零跑今年笑开花,明天就被新的市场壁垒憋得脸铁青。资本市值里含的那些泡沫,到底能撑几轮政策风向?我只能像验尸时面对一具身份未明的尸体,翻完所有口袋和证件,然后摊手说:“死因待定。”
车市这口锅,熬的永远不止一锅汤。有些人喝着觉得怪香,有些人一口下去就全身发凉。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汽车本真的价值只是“够用+便宜”,还有多少人愿意为品牌和传统买单?
你说,谁会是第一个用“白菜价”买单、却发现金汤匙只是银质涂层的欧洲中产?这道题,大概要等零跑的下一份半年报才有初步答案。至于答案能否让所有人满意,我倒是跟法医实验室里的试剂一样,始终残存一丝怀疑。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