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汽车圈的新闻,突出一个魔幻。这边厢还在为谁的冰箱彩电大沙发遥遥领先吵得不可开交,那边厢宝马突然整了个活儿,宣布自己在新车里取消了鸡腿档把,干掉了iDrive大旋钮,但死活要留下一个物理的音量旋钮。
这操作属于什么?属于典型的“不装了,摊牌了”。
宝马那个叫Stephan Durach的高管,出来解释得一本正经,说我们有个超级牛的数据库,里面存了1000万份用户数据,分析来分析去,发现大家用音量旋钮用得最多。
听听,这话说得多么政治正确,多么用户至上,多么伟光正。
但翻译过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宝马内部有一个庞大的“忏悔录”,里面记录了1000万次用户在手忙脚乱中,对着那块越来越大的屏幕戳、滑、喊,最后心态爆炸,用一句带着浓重各国口音的“FXXK”结束操作的悲惨瞬间。
所谓的用户数据分析,就是把这些“FXXK”收集起来,发现骂声最大的环节,就是调音量。
这根本不是什么大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这是一场血淋淋的事故复盘。
当下的智能座舱,本质上就是一场大型的、车企自嗨的“行为艺术”。大家都在卷屏幕尺寸,卷芯片算力,卷谁的UI更像手机。好像只要把一个iPad Pro粘在中控上,车子就立刻能飞升,能进入赛博坦,能让三体人看了都说666。
但他们都忘了,车,首先是个交通工具,它会跑,会颠,会遇到紧急情况。
我作为一个开车多年的中年人,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一个物理旋钮在很多时候,就是一道保命符。
想象一个场景:你开着车,老婆坐副驾,后排是哭闹的小孩,车载音响正放着你完全听不懂的抖音神曲,声音开得震耳欲聋。就在这时,导航林志玲突然用最大音量喊:“前方50米,请在路口掉头!”。你一紧张,想立刻静音,结果你面对的是一块光滑如镜的12.3寸大屏,上面有三个子菜单,你需要先点开媒体中心,再找到音量滑块,用你那因为紧张而微微颤抖的手指,精准地在滑块上滑动。
等你操作完,车可能已经开到沟里去了。
而物理旋钮呢?你根本不需要用眼睛看,凭着肌肉记忆,反手一摸,“啪”一按,世界瞬间清静了。
这是什么?这就是从修仙小说里的“神识操作”到现实世界里“金钟罩铁布衫”的降维打击。管你什么智能交互、语音识别,在绝对的混乱面前,都不如一个能拧能按的疙瘩来得实在。
这玩意儿就该焊死在中控台上!
宝马不是想做慈善,也不是突然开窍了,而是真的怕了。他们怕的不是用户投诉,而是怕在“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这个民粹解构的时代,自己因为一个反人类的音量调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一个品牌连最基础的“安全感”都给不了用户时,它的“品牌玄学”就会瞬间崩塌。奔驰最值钱的是三叉星,宝马最值钱的是蓝天白云和那种人车合一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被一个傻X的触屏操作给毁了,那才是真正的坏了菜了。
所以你看,宝-马保留音量旋钮,和蔚来坚持换电,本质上是一回事。都是在维护自己品牌信仰的核心体验。会买蔚来的人,就是冲着那三分钟满血复活的“补能任意门”去的,你让他去排队充电,他的信仰就崩了。会买宝马的人,就是冲着那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驾驶感去的,你让他开车时去屏幕里找音量,他的心态也得爆了。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有点狠,宝马的工程师听了估计想顺着网线过来打我。
但事实就是如此。现在的车圈竞争,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不是你把蛋糕做大,而是我直接把你的餐厅给爆了。在这种“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氛围里,任何一个可能导致用户心态失衡的设计,都是在玩火。
讲真,我有时候觉得,现在车企的产品经理,可能压根就没开过几年车,尤其是那种堵在路上一个小时,娃在后座哭的真实生活。
所以,宝马保留音量旋钮这个行为,看似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改动,实则是一次战略级的“拨乱反正”。它是在向整个行业宣布:各位别再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了,别再把用户当成小白鼠了,回归常识,比堆砌一万个用不上的功能更重要。
能过,就是能过。能让用户在手忙脚乱时还能活下来的设计,就是好设计。
所以别扯什么千万级的大数据了,真相可能很简单,就是德国总部的老大爷们试驾完新款电车后,被那个智能音量搞得血压飙升,最后拍着桌子说:“把那个该死的旋钮给我装回来!”
就问你,这个理由,怕不怕?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