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汉连发事故,小米SU7频陷失控争议,车主和准车主都在犯嘀咕
这两天刷手机,总刷到小米SU7的消息。不是新车交付量涨了,是又出事了——成都凌晨撞车起火,武汉车主说车子突然失控。我在汽车论坛潜水好几年,这种情况见多了,但发生在新势力品牌身上,尤其还是雷军亲自站台的小米,确实让人多盯两眼。
先说成都那起。10月13号凌晨,天府大道主干道上,一辆疑似小米SU7 Ultra的车撞了护栏,火一下窜起来。现场视频我看了,车头烧得只剩框架,好在没伤到人。发视频的网友@交通观察者 说,消防半小时才扑灭,交警初步判断是单方事故,但具体原因还没出。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电车安全性真不行”,有人直接@小米汽车 问“电池防护到位没”。
武汉的事更玄乎。10月中旬,有车主在汽车之家论坛发帖,说提车不到一个月,高速上定速巡航突然自己加速,踩刹车也没反应,最后靠挂N挡才停下。帖子里附了行车记录仪截图,速度从80蹦到120,方向盘抖得厉害。楼主急得直拍大腿:“提车时销售拍胸脯说‘小米品控比特斯拉严’,现在出这事儿,我半夜开车都手心冒汗。”
这两件事凑一块儿,网上质疑声就大了。有人说“雷军不是说‘为发烧而生’吗?这火烧得比发烧还猛”,也有人翻出之前小米宣传的“全栈自研电池管理系统”“碰撞后5分钟不起火”,反问“宣传和实际咋差这么多?”
其实新能源车主最怕啥?就怕看不见的安全隐患。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某新势力电车,提车三个月电池衰减15%,4S店说“正常损耗”,到现在还在扯皮。这次小米的事,不管是不是车的问题,消费者心里都打鼓——你说你技术多牛,可实际开起来安不安全?出问题了响应快不快?
小米这边反应不算慢,成都事故后发了声明,说“已成立专项组调查”,武汉车主的事也在跟进。但网友不买账:“光说调查有啥用?结果啥时候出?”“宣传时恨不能把‘安全’刻车身上,出问题倒成哑巴了?”
我想起前两年某品牌自动驾驶出事故,人家是怎么做的?第一时间公布行车数据,邀请第三方检测,公开整改方案。消费者要的不是“我们很重视”,是“问题在哪儿,怎么解决”。
说句实在的,电车本身没原罪。我邻居开了五年比亚迪,电池从来没出过岔子,他总说“技术成熟了,安全得很”。可新品牌急着跑马圈地,宣传时把“黑科技”吹上天,出了问题又遮遮掩掩,最伤的还是整个行业的口碑。
小米SU7本身产品力不差,外观、配置、价格都戳中年轻人。但汽车不是手机,卖得好不只是参数漂亮,得让车主开着踏实。这次连续事故,与其说是车的问题,不如说是信任危机——消费者信不信你的宣传,信不信你的售后,信不信你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说到底,车子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喊口号的。雷军当年做手机,靠的是“不服跑个分”的实在;做汽车,可能也得回到这个理儿:安全达标了,品控过关了,消费者自然愿意买单。要是光靠营销撑场面,迟早得栽在细节上。
最后想问问买新车的朋友,你是更信宣传页上的“安全”,还是信路上跑了十万公里的老车主?
(内容参考:新浪财经《成都天府大道新能源汽车碰撞起火事件追踪》、界面新闻《小米SU7武汉车主失控事件车主自述》、汽车之家论坛用户发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