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很多人攒了好几年的钱,就为了能开上一辆称心如意的车。
可问题是,买车的时候光看颜值、看价格、看品牌,结果开回家才发现,这车就是个"祖宗"——三天两头往修理厂跑,油耗高得吓人,修车钱比买车钱还多。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修车师傅见了都摇头的车型,帮你避避雷。
很多人买车第一眼看的就是颜值,尤其是年轻人,总觉得开辆好看的车才有面子。可问题是,有些车厂就是抓住了这种心理,把车壳子做得特别漂亮,结果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一塌糊涂。
比如某款国产小型SUV,外观设计确实挺潮,开出去回头率不低。可你开上几个月就会发现,发动机动不动就亮故障灯,变速箱换挡跟抽风似的,有时候挂D挡车不动,挂R挡反而往前窜。修车师傅说,这车的发动机容易拉缸,变速箱更是出了名的"玻璃箱",修一次没个三五千下不来。更气人的是,这些问题往往出在质保期刚过的时候,厂家和4S店就开始踢皮球,最后只能自认倒霉。
还有一款号称"国产豪华"的中大型SUV,外观霸气,内饰看着也挺高级。可你开上高速就发现,这车的隔音简直是个笑话,风噪、胎噪、发动机噪音混在一起,车里说话得靠喊。更离谱的是,这车的电子系统动不动就死机,中控屏黑屏是家常便饭,有时候连空调都打不开。修车师傅说,这车的电路设计有问题,修起来特别麻烦,而且配件死贵。
买车的时候,销售都会吹嘘这车动力多强、油耗多低。可实际上,有些车的动力系统设计就是有缺陷,开起来各种不顺心。
比如某款搭载1.5T发动机配干式双离合的SUV,市区开起来简直是一种折磨。起步时离合器结合不顺畅,顿挫感强得跟被人踹了一脚似的。更糟心的是,这套动力系统特别娇气,稍微堵个车离合器就容易过热,开个两三万公里就得换,一次大几千就没了。修车师傅说,这种干式双离合在拥堵路况下就是"自杀式"设计,谁买谁后悔。
还有一款国产B级轿车,看着挺商务挺大气,可你开起来就会发现,这车的油耗高得离谱。市区轻松上12个油,高速也得9个多,加油加到你肉疼。更气人的是,这车的底盘调校一塌糊涂,过个弯车身倾斜得厉害,坐后排的人都能被甩到一边去。修车师傅说,这车的发动机技术老旧,底盘设计也不合理,修起来还特别麻烦,很多问题都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根本修不好。
现在的新车都爱堆配置,中控大屏、智能车机、自动驾驶辅助,看着特别高大上。可有些车的电子系统就是个"半成品",买回家才发现这些功能不是不能用,就是动不动就出问题。
比如某款主打智能互联的SUV,宣传时说车机多么多么智能,可实际用起来卡得要命,触控反应慢半拍,导航经常定位不准。更糟心的是,这车的电子系统特别容易死机,有时候开着开着仪表盘就黑屏了,连车速都看不到。修车师傅说,这车的电路设计有问题,而且软件优化很差,很多问题都是通病,修了也白修。
还有一款国产新能源车,号称续航多长多长,可你开上几个月就会发现,实际续航连标称的一半都不到。更气人的是,这车的电池管理系统有问题,冬天掉电特别快,有时候充满电放一晚上就能掉20%。修车师傅说,这种问题一般都是电池本身质量不行,或者是BMS(电池管理系统)设计有缺陷,修都没法修,只能换电池,而换电池的价格都快赶上买辆新车了。
有些车看着没什么大问题,可就是小毛病不断,今天这里响,明天那里漏,后天又不知道哪里坏了,修车修到你怀疑人生。
比如某款价格亲民的SUV,买的时候觉得性价比超高,可开上一年就发现,车门异响、天窗漏水、后备箱关不严,各种小毛病接踵而至。更糟心的是,这些问题往往不在质保范围内,修一次就得自掏腰包。修车师傅说,这种车一般都是成本控制得太狠,用料和装配质量都不行,买的时候便宜,用起来贵。
还有一款合资品牌的小型车,看着挺精致,可你开上几万公里就会发现,这车的底盘特别松散,过个减速带咣当咣当响,转向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修车师傅说,这车的悬挂系统用料太差,衬套、球头这些易损件寿命特别短,换一次没个两三千下不来。
1.别光看颜值:再好看的车,开起来不舒服、毛病多也是白搭。买车前一定要试驾,感受下动力、底盘、隔音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2.别贪便宜:有些车价格特别诱人,可你要想想为什么这么便宜。是不是用料差?是不是技术落后?是不是质量不稳定?
3.多问问老车主:网上的评测可以看,但更要听听真实车主的反馈。尤其是那些开了两三年的车主,他们最清楚这车有哪些毛病。
4.重视可靠性: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后期的维修保养成本也要考虑。有些车看着配置高,可修起来贵得要命,最后算总账可能更亏。
5.别被销售忽悠:4S店销售的话听听就好,他们为了卖车什么都能说。关键还是要自己做功课,了解这车的真实表现。
买车是件大事,千万别一时冲动。那些修车师傅都不推荐的车,肯定是有原因的。记住,一辆好车不仅要买得起,更要养得起、修得起。别等到买了才发现,这车不是在修理厂,就是在去修理厂的路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