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

最近,关于电动车的话题又在咱们老百姓中间热了起来。

眼瞅着就要到九月一号了,一个关于电动车的新规定就要正式开始实施。

按理说,这次的新规听起来是件大好事,解决了不少咱们骑车人常年抱怨的老大难问题。

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有驾

比如说,那个看着别扭、用着费劲的脚蹬子,新规里说不再强制要求必须安装了,车主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

再比如说,过去想装个后视镜看看后边来车,都可能被当成违规改装,现在也明确了,可以装!

这不光是方便,更是实实在在地为了咱们的安全着想。

而且,新规还把车子的重量限制放宽了,从原来的五十五公斤提到了六十三公斤,这意味着厂家可以装上容量更大的电池,续航里程能更长一些,车身重一点,骑起来也更稳当,没那么“飘”了。

听到这些,您是不是觉得,这回管理部门可算是听到咱们的心声了,办了件实事?

可怪就怪在这里,政策明明是往好了改,可网上一看,吐槽的声音一点没少,甚至比以前还热闹。

这就让很多人纳闷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明明是给电动车“松绑”的好事,怎么大家伙儿还不乐意,这背后到底还有哪些让车主们觉得不痛快的地方?

咱们得先掰扯明白,这次新规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

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有驾

就说那个脚蹬子吧,自从有了新国标,它就成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存在。

一台一百来斤重的电动车,真要是半路没电了,有几个人能靠着那两个小脚踏板,像骑自行车一样把它蹬回家?

恐怕蹬得满头大汗,车子也挪不了多远,最后还不是得下来推。

它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在上牌照的时候能符合“非机动车”的标准,在日常使用中,它就是个多余的装饰品,有时候还碍事,容易磕到腿。

现在好了,这个强制规定取消了,把选择权还给了车主,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务实和人性化的进步,让电动车回归了它作为“电动”工具的本质。

还有后视镜,这个就更重要了。

在复杂的城市路况里,骑车最怕的就是不知道身后的情况。

无论是想拐弯还是变道,都需要扭头去看,这一瞬间的分神就可能导致危险。

之前不让装后视镜的规定,在很多车主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这等于是在逼着大家“盲驾”。

现在允许安装了,就等于给咱们的日常出行加了一道安全保险,能随时通过镜子观察后方车流,大大减少了事故风险。

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有驾

这一个小小的改动,体现的是对骑行者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

可即便有了这些看得见的进步,大家伙儿心里的疙瘩还是没解开。

抱怨声主要集中在另外几个没变、甚至是变得更严的地方,而这几点,恰恰是直接影响日常骑行体验的关键。

第一个被大家集中吐槽的,就是雷打不动的速度限制。

新规虽然调整了很多细节,但最核心的速度标准一点没松口,最高时速依然死死地卡在二十五公里每小时。

不仅如此,还强制要求电机必须带有超速自动断电的功能。

这个二十五公里的时速,在一些人少车少的路段可能还够用,可要是在城市的主干道或者辅路上,周围的汽车、甚至是一些送外卖的电动车都比你快,你只能慢悠悠地“挪”,不仅自己着急,还可能因为跟其他车辆的速度差太大,成为交通中的一个障碍点,反而不安全。

更让人头疼的是那个“超速断电”,尤其是在下一些比较长的坡道时,车子靠着惯性速度很容易就超过二十五公里了,这时候电机突然断电,车子会瞬间失去动力牵引,对于不习惯这种感觉的人来说,可能会一下子慌了神,误以为是车子出了故障,反而增加了失控的风险。

第二个槽点,是和速度配套的动力限制。

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有驾

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的电机功率最高不能超过四百瓦。

这个功率说白了,就是车子的力气大小。

四百瓦的力气,在平地上跑跑是绰绰有余的,但一旦遇到需要用劲儿的地方,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进出地下车库的那个大陡坡,或者是要翻越一座立交桥。

很多车主都经历过这种尴尬,眼看着坡就在眼前,可车子就是使不上劲,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只能无奈地下来,自己推着车走上去。

大家想要的并不是开多快,只是希望在需要爬坡、需要力气的时候,自己的“坐骑”别掉链子。

这个功率限制,无疑让电动车的实用性在很多场景下大打折扣。

最后一个,也是这次新规里一个比较新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电动车的“长相”。

新规里明确提出,车身上塑料件的使用比例,不能超过整车重量的百分之五点五。

这个规定可能很多人一看没感觉,但它对电动车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新规实施电动车改装乱象!脚蹬拆除后视镜加装,为何吐槽不断?-有驾

咱们现在市面上看到那些很受欢迎的、外观看起来像小摩托车一样的电动车,它们之所以好看、有设计感,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着大面积的塑料外壳来造型的。

如果要满足这个百分之五点五的比例,那厂家就没法再生产那种全包围式的车型了,只能回归到最原始的、车架和电瓶都裸露在外的“简易款”样子。

这就意味着,以后咱们能买到的新国标电动车,可能在外观上会变得千篇一律,颜值大大降低。

对于很多把电动车也看作是个人风格体现的年轻人,尤其是女性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

其实,把这些好的和不好的规定放在一起看,我们就能慢慢理解管理部门的思路了。

这一系列调整的背后,其实是在做一个非常明确的“切割”,就是要彻底把“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这两种车分开。

管理者的逻辑很清晰:电动自行车,它的本质必须是非机动车,是传统自行车的辅助动力升级版,而不是摩托车的降级版。

所以,它就必须在速度和动力上受到严格的限制,外观上也不能和机动车混淆,这样它才能享受不用考驾照、不用买保险、走非机动车道的便利。

所有这些让大家觉得不方便的限制,都是为了守住这条“非机动车”的底线。

而那些取消脚蹬、允许装后视镜的改进,则是在这条底线之上,尽可能地去提升它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说白了,这就是一次身份的重新确认,结束了过去那种性能超标的电动车打着“自行车”旗号满街跑的灰色地带。

它给所有消费者出了一道清晰的选择题:如果你需要的是一个不受驾照束缚、用于短途代步的简单工具,那就选择合规的新国标车;如果你对速度、动力和续航有更高的要求,那就应该去考取相应的驾照,选择属于机动车范畴的电动轻便摩托车或者电动摩托车,并承担起作为机动车驾驶员的责任和义务。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