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

凌晨两点,朋友圈更新。一行字看似平淡:“暂别比亚迪,感谢相遇。”只一夜,圈内群聊炸锅:“赵长江终于走了?”“D9之后腾势会怎样?”我翻着消息,能想象那场合:办公室一角,灯光微冷,手机亮着屏,资料堆成山。85后、销售出身、连轴转到掉头发——那一刻,也许没人想拍迎别仪式。他在那摸索了三年,看清了“铁血体系”的天花板,也明白了“个人英雄主义”在车企不过是一剂止痛片,治不了病。

很难只用一句话讲清楚赵长江的本事。2021年,腾势看起来快被市场扔进垃圾站——销量不到5000,合资身份像拖油瓶,产品在比亚迪“大家族”里找不到位置。碰上他的,是中国新能源车最卷的时候:同质化,比谁芯片多、马力大、车机顺滑。赵长江没走“技术堆砌”那套老路,反倒扎进了用户群里,每天凌晨回收售后问题,跟车主线上线下聊需求。这种“起家姿态”,很多总监看不上,觉得不体面。他偏不信邪,“家用MPV+新能源”这条没人走过的路,被他硬生生做成了大生意。

D9上市,连老外都慌了。别克GL8的市场盘,被一脚踹开,腾势这个快被放弃的品牌暴涨到38万均价。市面上还在“价格战”,他在把“体验和需求”翻译成销量。听起来像爆款神话,实则是无数细碎需求的堆砌——大座椅,装得下三代人;后排娱乐,能安抚熊孩子;能用微信语音指挥车机,不用学专业口令。可问题也在这:D9占腾势销量的70%,其他车型月销不破千。一棵树上吊死,终归不是长久之计。

中国新能源车的“高端死结”,就在这张数据表上。所有人都盯着单款爆发,却没人敢赌体系力量。理想的L系列撬开了高端SUV,但L9之后,“现象级产品”变成一锤子买卖,只靠续航、空间说话,用户追新不盲目了;蔚来的ET5年年优化,还是要靠ES6老脸续命;极氪001红极一时,SUV却始终叫好不叫座。话说回来,“年销第一”背后,是中国新能源车一直没跳出“单品依赖症”——产品定义都出自技术中台,工程师拍板,市场部背锅。

有人觉得,这就是中国造车天然的闭环:比亚迪卖的是“技术体系”,不是“用户故事”。赵长江刚入职时提“补短板”,想让研发改改车机卡顿,最后只能“协调沟通”,动不了后端结构。想补用途,推新车型,等来的是技术部门一句“正在攻关,请等待反馈”。销售端只能卖已造好的车,用户再不买单,“锅就自然端过来”。这年头,敢让销售参与产品定义的车企,寥寥无几。

其实,这不是比亚迪一家“工程思维顽固”。传统品牌也一样:丰田皇冠、宝马7系,都是“好产品”,却撑不起中国市场的高端定位。新势力如蔚来、理想,表面流量爆棚,线下体验再好,最后还是要看谁能持续推新、懂用户、连上研发。如果靠一两个爆款打天下,下场只会是“鼬鼠打洞——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这里的盲点很现实——中国车企缺的不是“懂技术”的人,而是“懂技术还能懂用户”的人。赵长江这类人不多,日常是脏活累活全包,懂产能也懂社区运营,能跟研发吵架,也能跟营销聊“种草”。行业传他要去智界,原因就是华为+奇瑞能造芯片、能拼产线,就是缺个“把技术砸成用户痛点”的翻译官。不少公司学比亚迪,搞“轮岗制”,企图培养全才,结果是“干MPV的去造越野,卖小车的人管高端”,优势全浪费,短板全暴露。说来有点像法医单位“全能型人才”——领导希望每个人都通吃,现实里十有八九最后是“全军覆没,硕果仅存”。

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有驾
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有驾
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有驾

有人说赵长江的离职是腾势的损失,但在更大的画面里,这或许是周期必经的清算时刻。中国新能源车冲高端,不该靠“个人神话”,而是靠背后能持续造好车的体系。丰田做到高端,是因为产品定义由用户需求反向驱动,设计师和销售能一起制定方案;特斯拉在高端留得住,是软件、硬件、服务一体通吃。中国车企再靠堆配置提售价,只能继续下一个参数大战。真正的高端是“我说需要什么,你就能造什么”,不是“你造好了什么,非得我去凑合”。

当然,谁都清楚:把“用户思维”塞进工程师脑袋,比让猪上树还难。中国新能源车高端化,最后拼的是体系,不是个体。真正的轮岗,不是岗位调换,而是能力适配;真正的产品定义,不是研发拍板,而是市场与技术共振。买三十万的电车,没人会只看参数表,大家在乎的,往往是“懂你”的细节,哪怕是后排座椅、哪怕是服务态度——这些,靠单点爆款很难长期维系。

写到这里,不得不自嘲一句:从警到写作,到处都是“体系和人”的斗争。技术和人性,永远在拉扯。工程师爱精确,用户爱模糊,高管想成本,研发要闭环。表面风口腾飞,底下还是一地鸡毛。等风吹过,留下的不是天才,而是适应风向的体系。有时候,个人离开是悲剧,有时候,是新局的序章。

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有驾
赵长江离开腾势,D9销量数据,新能源高端难题-有驾

你买新能源车时,到底在乎什么?是“续航、智驾”这些工程师标配,还是“座椅舒服、服务管够”这些鸡毛日常?你觉得中国新能源车要的是下一个D9,还是能留住赵长江这类人的体系?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高端不是“贵”,而是“懂”?评论区聊聊,你的现场是什么样的。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