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的综合表现曾有亮点,但如今在市场中已明显失宠。
近两年来,身边计划购车的朋友最常探讨的是“纯电动汽车值得入手吗?”“增程式混动车型是否可靠?”,却极少有人提及“油电混动(HEV)”这类车型。
即便是曾经风靡市场的丰田双擎、本田锐·混动系列,如今4S店的销售人员也已将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作为主推产品。
这款曾被冠以“省油利器”称号的油混车,为何会突然被市场冷淡对待?我专门与三位驾驶油混车超5年的资深车主深入交流,发现其中的缘由,远非“看似省油实则不省钱”那么简单……
一、政策转向:油混车沦为“夹心层”
“2018年我购置凯美瑞双擎时,销售人员告知这款车可享受节能补贴,还能免除购置税。”
杭州的刘先生回忆起当初买车的情景。彼时国家确实对HEV油混车给予政策扶持,毕竟其百公里油耗比传统燃油车低五成,碳排放量也减少三成以上。
但2020年起政策风向发生巨变。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明确将HEV排除在“新能源车”名录之外,而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混动车型却得以享受实打实的政策红利。以深圳为例,购买插混车可直接获得1.2万元补贴,油混车不仅没有任何补贴,还需全额缴纳购置税。
限牌城市的政策对油混车更为不利。北京的新能源指标仅面向纯电和燃料电池车,上海虽为插混车发放绿牌,但HEV只能与燃油车竞争有限的蓝牌额度。“花费二十多万买一辆无法上绿牌的混动车,我图的是什么?”广州车主陈姐的疑问,道出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
二、技术迭代:昔日黑科技,难敌新生代
在油电混动车的鼎盛时期,丰田THS混动系统堪称行业内的“黑科技”。
该系统通过行星齿轮组实现发动机与电机的动力分配,无需外接充电就能达到百公里4.5L的超低油耗。但这项1997年就实现量产的技术,历经25年,核心运行逻辑竟未发生本质变化。
反观国产插混技术,早已实现多元创新。
比亚迪DM-i搭载骁云插混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到43%;
吉利雷神混动配备3挡DHT变速箱,高速行驶油耗比丰田混动更低;
理想增程式混动虽被部分人调侃“多此一举”,但可油可电的灵活驱动模式,精准契合了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电池技术的突破更是给油混车带来致命冲击。5年前插混车的纯电续航里程普遍仅50公里,如今已普遍提升至100-200公里。许多车主工作日通勤完全无需加油,仅在长途出行时才启用燃油模式。
而HEV配备的仅1度电的小容量电池,使其始终无法脱离加油站的依赖。
三、省油不省钱?实际成本远超预期
“当初想着百公里能节省3升油,按一年行驶2万公里计算,每年能省下4000块油费。”
北京网约车司机老张驾驶的是雷凌双擎,然而开了4年后他核算总账发现:这款车的购价比燃油版高出2.8万元,省下的油费刚够抵消差价,但更换电池需花费2万多元,二手车售价还比同级别燃油版低1.5万元。
这还未计入隐形成本:HEV的常规保养费用虽与燃油车相近,但一旦混动系统出现故障,维修费用动辄上万元,让车主难以承受。
去年老张的车出现“混合动力系统故障”提示,4S店检测后告知需更换动力控制单元,报价1.8万元,最终他选择第三方维修厂才花费7000元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如今众多插混车型品牌都为三电系统提供终身质保。比亚迪DM-i车主王先生表示:“我每天都给车充电,发动机三个月才启动一次,保养周期比燃油车更长。”
四、消费觉醒:极致需求主导购车选择
油混车最大的困境,在于让消费者陷入“两头不讨好”的两难境地。
追求省油的消费者发现:既然同样需要加油,不如选择可油可电的插混车型,短途用电行驶每公里成本仅8分钱;注重驾驶体验的消费者则对油混车不屑一顾:其电动机功率较小,加速性能甚至不及涡轮增压燃油车。
95后消费者小林的评价十分犀利:“HEV就像智能手机时代的诺基亚,即便在功能机中表现出色,终究算不上智能手机。”
现在的年轻人购车,要么选择Model3这类科技配置拉满的纯电车型,要么选择问界M5这类支持唱K、露营等多元场景的智能增程车,没人愿意为“过渡性技术”买单。
五、保值率下滑:二手车商避之不及
“车龄3年的凯美瑞燃油版,我能给出15万元收购价,而双擎版最多只能给到13万元。”二手车商老李揭露了行业内的普遍现象。过去一直流传混动车保值率高的说法,如今已然完全反转。
背后原因很简单:潜在买家既担心电池寿命衰减问题,又认为HEV技术已经过时。相反,比亚迪汉DM、理想ONE等插混车型,在二手车市场的流通速度更快。
更能反映行业趋势的是,宝马、奔驰已宣布停售HEV车型,丰田自身也将发展重心转向插混和氢能源领域。当车企都不再对HEV进行布局,消费者自然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
结语:油混车真的不值得买了吗?
如果是专车司机,每年行驶里程达10万公里,HEV凭借省油优势仍能赚回成本差价;如果生活在充电设施不完善的西北地区,HEV相比纯电车确实更为可靠。但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插混和增程式车型显然是更优选择。
归根结底,并非油混车本身性能变差,而是时代发展速度太快。当充电站的数量超过加油站,当纯电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那个依靠行星齿轮技术实现省油的时代,终究成为汽车行业发展史上的一段过往。就像手机取代BP机、数码相机淘汰胶卷相机一样,有些技术的退场,早已在技术革新的浪潮中注定了结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