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猛!特斯拉又开始大降价,暴降10万!
7月11日,特斯拉在加拿大市场扔下一枚“价格炸弹”——Model Y长续航全轮驱动版售价暴跌2万加元(约合人民币10.5万元),新价格64,990加元不仅创下该车型历史最低价,甚至比2024年10月加拿大对华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前的价格还低5000加元。这一举措直接引发市场震动:消息公布后,特斯拉加拿大官网一度因访问量激增陷入卡顿,社交媒体上“马斯克年底冲销量太狠”的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一、暴跌10万背后:关税博弈与产能重构
此次降价的直接导火索,是加拿大自2024年10月起实施的关税政策。根据加拿大财政部公告,所有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需缴纳106.1%的高额关税,这导致特斯拉Model Y在加拿大的售价从5.9万加元飙升至8.5万加元,销量随之暴跌67%。为应对这一危机,特斯拉果断调整供应链——将加拿大市场的Model Y生产从上海超级工厂转移至德国柏林工厂,通过规避关税实现价格“腰斩”。
这一策略的可行性源于柏林工厂的产能提升。目前,柏林超级工厂已实现24小时三班制生产,月产能接近2万辆,且采用FSD无人监督技术完成车辆从生产线到停车场的自动转运,效率提升30%以上。这种“生产地转移+技术降本”的组合拳,使特斯拉在加拿大市场的价格竞争力重新回到关税实施前水平,甚至更低。
二、全球销量承压:中国市场成唯一增长极
在加拿大市场掀起价格战的同时,特斯拉正面临全球销量下滑的压力。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为38.41万辆,同比下降13.5%,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两位数下滑。欧洲市场成为重灾区:5月欧盟新车注册量同比锐减40.5%,市场份额跌至1.2%,被比亚迪、吉利等中国车企大幅超越。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表现堪称“逆势突围”。上海超级工厂第二季度交付19.1万辆,同比增长10.98%,其中Model Y在6月以44,848辆的销量重新夺回销冠宝座,环比增幅达59%。这一成绩得益于特斯拉的本土化策略:国产Model Y交车周期缩短至7-21天,叠加5年0息贷款、充电权益等优惠,直接刺激了消费需求。
三、技术升级对冲降价:续航与性能双提升
在价格下探的同时,特斯拉并未牺牲产品力。2025年7月,Model 3/Y长续航版同步完成技术升级:Model 3续航从713km提升至753km,Model Y从719km提升至750km,零百加速分别缩短至3.8秒和4.1秒。这些改进源于新电池方案的应用——采用硅碳负极材料的4680电池能量密度提升20%,配合优化后的电池管理系统(BMS),实现了续航与性能的双重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升级并未伴随价格上涨。以中国市场为例,焕新Model Y长续航版仍维持31.35万元售价,同时新增钻石黑车漆等专属配置,形成“加量不加价”的市场竞争力。这种策略在加拿大市场同样奏效:降价后的Model Y长续航版配置与升级前完全一致,相当于变相提升了产品性价比。
四、低价车型难产:特斯拉的战略困境
尽管此次降价短期内提振了销量,但特斯拉仍面临核心战略困境——低价车型计划的一再推迟。根据此前规划,特斯拉原定于2025年夏季推出售价低于3万美元(约21万元人民币)的入门车型,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15万元级的Model Y E80版本。然而截至目前,这两款车型的量产时间仍未明确,导致特斯拉在15-20万元价格区间缺乏竞争力,市场份额被小米YU7、比亚迪宋PLUS EV等国产车型蚕食。
这种产品断层在全球市场已显露出负面影响。2025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中Model 3/Y占比高达97.3%,而Cybertruck等高端车型销量同比腰斩,暴露出产品线单一的风险。与此同时,中国车企正加速全球化布局:比亚迪1-5月出口新能源车37.42万辆,小鹏G6在欧洲市场销量增速达350%,直接威胁特斯拉的海外基本盘。
五、市场反应分化:消费者狂欢与行业震荡
此次降价在消费者端引发强烈反响。加拿大本地论坛数据显示,降价消息公布后48小时内,Model Y订单量环比激增400%,其中60%来自首次购车用户。中国市场同样出现抢购热潮:7月首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单日交付量突破3000辆,创历史新高。
然而,行业层面的争议也随之而来。有分析指出,特斯拉的降价策略可能引发全球电动车市场的价格战。以欧洲为例,大众ID.4已宣布跟进降价1.2万欧元,极星2推出“一换一”补贴政策,试图抵消特斯拉的价格优势。这种连锁反应可能进一步压缩行业利润空间——据测算,特斯拉Model Y在加拿大市场的毛利率已从25%降至18%,接近电动车行业盈亏平衡点。
结语:价格战背后的生存博弈
特斯拉此次“暴降10万”的举措,本质上是一场关乎生存的博弈。在关税壁垒、销量下滑、竞争加剧的多重压力下,马斯克选择以价格换市场,通过产能重构和技术升级维持竞争力。然而,这种策略的可持续性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一是柏林工厂能否稳定供应加拿大市场,避免出现产能波动;二是低价车型能否如期推出,填补中低端市场空白。
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价格战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好——以更低成本享受高端电动车技术。但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标志着电动车市场已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厮杀”。未来,特斯拉能否在这场博弈中笑到最后,不仅取决于其降价力度,更取决于其能否在技术创新、供应链管理和市场策略上持续突破。而这一切,都将深刻影响全球电动车产业的竞争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