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油”的枷锁到“电”的飞跃,中国汽车工业的命运,在王传福的掌舵下,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不再是简单的车辆迭代,而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转型。
你是否想过,当一个国家,其石油命脉被牢牢攥在别人手里时,会有怎样的隐忧?
“没有科教兴国,就没有今天。”
2025年1月,王传福在比亚迪30亿教育慈善基金启动仪式上,一语道破了比亚迪乃至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根基。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的感恩,更是对国家战略远见的一次致敬。
难道我们不应该深思,当年那些扎根教育的投入,如今如何化为驱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引擎?
还记得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王传福的那个呼吁吗?
延长购置税减免政策至2025年。
这背后,是他对中国汽车产业全面电动化意义的深刻洞察:摆脱对进口石油的依赖,这才是真正的“掌握主动权”。
让我们来算一笔账,这笔账,能源基金会(中国)的邹骥早就替我们算过了。
按保守估计,到203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可能高达70%以上。
但要是电动车发展能更迅猛些,替代比例可能远超预期!
设想一下,如果油价维持在110美元/桶,一年就能省下超过5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开销!
这笔巨款,足以让多少科研项目启动,多少民生工程落地?
这,就是发展新能源汽车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它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国家财富。
王传福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2022年,他就曾明确表示:“中国不可能从燃油车时代被石油卡脖子,变成电动车时代被金属钴、金属镍卡脖子。”
这句话,像一声警钟,敲醒了多少沉睡的目光?
他深知,能源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为此,比亚迪坚守磷酸铁锂这条“正道”。
为什么?
因为“技术为王,创新为本”早已深深刻入比亚迪的基因。
王传福领导下的比亚迪,通过掌握电池、电机、电控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硬是走出了一条别人无法复制的发展之路。
你可能对“刀片电池”有所耳闻。
它不光解决了困扰新能源汽车多年的安全痛点,还让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与三元电池旗鼓相当,寿命和安全性更是远超后者。
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的飞跃,更是将磷酸铁锂这一被一度冷落的技术,重新拉回了行业的主流。
在王传福看来,坚持磷酸铁锂路线,远不止技术考量。
更深层的,是对国家资源承载力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深谋远虑。
这种不含稀有金属的电池技术,更能匹配我国社会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种“以我为主”的技术路线,才是真正掌握自身命运的关键。
当然,再好的技术,也需要人才去驾驭。
比亚迪将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从他们30亿的教育慈善基金就能看出端倪。
王传福动情地回忆,正是中南大学的本科培养和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求学经历,才造就了比亚迪如今领军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团队。
这番话,是不是让你想起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古训?
笔者亲身经历过,从2009年起,王传福连续16年为母校捐赠奖学金,累计金额高达1042万元。
这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对教育事业的长期承诺。
比亚迪内部,也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从1997年至今,28年从未间断过应届大学生的招聘。
我们看到,如今超过一半的高管和技术骨干,都是从这些“新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这,才是真正的“内部造血”,这,才是对人才的极致尊重!
在王传福的引领下,比亚迪的发展速度,简直可以用“火箭般”来形容。
第一个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用了15年;而第二个500万辆,仅仅用了15个月!
这惊人的跨越,你敢想象吗?
2024年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50万台,这是中国车企的月销新纪录,更是全球新能源车月销的新巅峰!
2025年3月,王传福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振奋人心的观察:“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47%,相比上一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且连续多月超过50%!
这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在市场中占据主流地位。”
他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撬动着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质变,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跨越。
如今,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已遍布全球,海外市场更是取得了107%的出口增速!
还记得2024年股东大会上,王传福那哽咽着说出的“比亚迪是我的生命”吗?
那一刻,他不仅是在表达对企业的热爱,更是在重申打造“未来丰田”的宏大愿景。
他计划将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推广至全球,并朝着年产销1000万辆的里程碑奋进。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家的梦想,更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强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