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工业的版图上,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随着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中国虽未出台全国性燃油车禁售时间表,但政策引导与市场选择的双重驱动下,燃油车的“谢幕倒计时”已然启动。海南自贸港2030年全域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北京、上海等城市2025年先行试点公交、出租车电动化,以及工信部“分阶段退出”的研究部署,共同勾勒出传统燃油车逐步退场的路线图。
自主品牌率先突围,多家车企计划停售燃油车:比亚迪2022年全面停售燃油车,2025年前4月新能源销量达138.09万辆(同比增46.98%),覆盖10万-30万元市场;长安汽车推出高端纯电品牌阿维塔,联合华为、宁德时代构建技术壁垒,2025年4月新能源零售7.13万辆(同比增46.7%);北汽集团2020年起在京禁售燃油车,2025年将全国停售,绅宝燃油车进入停产倒计时;海马汽车计划2025年全系电动化,依托海南自贸港布局新能源,纯电车型7X-E出口越南,氢燃料车型7X-H已示范运营。
开始实行禁售试点,新排放标准升级
海南自贸港的“禁燃”立法进程备受瞩目。2024年8月,海南省工信厅启动《海南自由贸易港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定》立法研究,拟通过路权优先、充电设施配套等措施,为2030年全域禁售燃油车提供法律保障。这一政策不仅影响本地市场,更被视为全国性政策的“试验田”。
国家层面,工信部正研究分阶段退出方案:2025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市将率先禁售燃油客车和货车;2030年,全国范围禁止销售燃油商用车;2035年,燃油乘用车将全面退出市场。与此同时,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国七排放标准预计2025年公布,2030年实施,现有燃油车若无法达标,将面临强制淘汰。
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完善
技术进步与基础设施完善正在重塑消费习惯。截至2025年3月,中国充电基础设施总量达1374.9万台,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覆盖率达98%,13个省份实现充电桩“乡乡全覆盖”。这为新能源车的普及铺平了道路:2025年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突破35%,比亚迪汉L、唐L等车型上市首月销量均破万辆,显示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显著提升。
然而,转型并非一帆风顺。部分消费者担忧电池寿命与充电便利性,行业数据显示,更换电动车电池的成本可能接近小型燃油车售价。此外,燃油车保有量仍占74.4%,全面替代需经历漫长过渡期。
全球竞速,中国车企的机遇与挑战
在这场全球“禁燃”竞赛中,中国车企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在欧洲、东南亚市场快速扩张,而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已占据全球37%的市场份额。但国际竞争也在加剧: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协议,美国加州的减排法案(虽被众议院否决,但地方政策仍在推进)。
行业专家指出,禁售燃油车的核心是“减碳”而非“禁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认为,市场选择比政策强制更有效,新能源车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将自然挤压燃油车生存空间。
结语:旧时代的终结
据最新市场分析,2025年半固态电池成熟产品推出并逐步放量,全固态技术路线逐步明晰并收敛的重要年份。中国企业在固态电池产能建设方面进展迅速,2026年将有130Wh/kg固态电池工厂产能上线,到2030年预计超过500Wh/kg,加上L4级补助驾驶更加完善,燃油车时代的终结已不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汽车产业,更将重塑能源结构、城市治理与消费文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