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挺有意思,就是一款长得方方正正、有点像大玩具的越野车,叫iCAR V23。
这车本来是个纯电动的,大家觉得它也就是在城里开开,耍个帅还行,真要跑长途,那电量掉得比心跳还快,特别是上高速的时候,风一吹,续航里程就刷刷地往下掉,车主心里那个慌啊,别提了。
可就在最近,情况突然变了,厂家说要给它推出一个“增程版”,这下可不得了,一下子号称能跑800公里。
这就好比一个短跑选手,突然宣布自己要去跑马拉松了,而且还挺有信心,你说大家能不好奇吗?
咱们先说说这车到底长啥样。
它的样子,就是现在年轻人特别喜欢的那种“方盒子”造型,有点像以前经典的老式越野车,但又加入了很多现代感的设计,比如圆圆的大灯,看起来就特别有个性,甚至有点萌。
开这么一辆车上街,回头率肯定低不了。
现在很多人买车,不光是为了代步,还图个好玩,图个能在朋友圈里晒出不一样的照片。
这台V23就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它不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工业品,更像一个能陪你一起玩的大号“乐高积木”。
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造型上,方方正正的车身在空气里跑,受到的阻力特别大,这就跟咱们顶着大风走路一个道理,会特别费劲。
对于电动车来说,费劲就意味着费电,所以纯电版的V23,跑不远就成了它一个绕不开的短板。
现在,这个“增程版”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
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白啥叫“增程”,说白了,就是在车里加了一台小排量的汽油发动机。
但这台发动机不负责直接开车,它的唯一任务就是发电,像一个随车携带的“移动充电宝”。
当电池的电量快用完的时候,这台发动机就启动起来,烧油给电池充电,让车子能继续用电跑。
这样一来,续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只要有加油站,这台车理论上就能一直跑下去,800公里的综合续航,让开着它去新疆、去西藏都成了可能。
它既保留了那副帅气的方盒子外观,又解决了长途旅行的“电量焦虑”,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这车一出来,最紧张的可能就是长城汽车了。
在十几万到二十万这个价位的硬派越主场,坦克300一直是标杆一样的存在。
但坦克300现在的价格也慢慢上去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预算还是有点压力的。
哈弗旗下的大狗和猛龙,虽然也很有竞争力,但大狗的越野能力相对弱一些,更偏向城市;猛龙虽然够硬派,但在设计上又少了一些V23那种复古又新潮的“潮玩”味道。
iCAR V23就像一个半路杀出来的程咬金,它的定位非常刁钻:价格比坦克300亲民,外形比哈弗猛龙更时尚,越野潜力比哈弗大狗要强,最关键的是,它用增程技术解决了电动越野车的续航痛点。
这对于那些既想要个性外观,又想偶尔去野外撒欢,但预算又相对有限的消费者来说,吸引力确实非常大。
更有意思的是这台车背后的团队和它的市场策略。
据说,iCAR的核心设计团队,有不少人之前是在小米工作的,属于雷军打造的那个庞大的“小米生态链”体系。
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微妙的局面,雷军的小米汽车SU7刚刚上市,正处在风口浪尖,大家都在期待小米的下一款车会是什么样,特别是很多人都盼着小米能出一台SUV。
结果,小米自己的硬派SUV还没露面,这个“前小米团队”却抢先一步,把一台充满了互联网思维和用户洞察的硬派小车给造了出来,而且市场反响还不错。
这充分说明了现在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有多激烈,人才流动有多快,谁能更快地抓住市场需求,谁就能占得先机。
iCAR V23的上市策略也很有讲究,它没有选择先在国内市场硬碰硬,而是宣布第一批车将首先出口到南非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
这一招棋下得相当高明。
首先,南非和澳洲这些地方地广人稀,路况复杂,有很多非铺装路面,是检验一台车耐用性和越野性能的绝佳试验场。
车子到底行不行,拉到那边真刀真枪地跑一跑,比在实验室里做一万次测试都管用。
其次,这些海外市场的新能源车竞争远没有国内这么白热化,先去那里打响名声,建立口碑,等产品经过了市场的检验,变得更成熟之后,再带着海外市场的成功经验杀回国内,这是一种非常稳健和自信的打法。
这也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品牌的进步,已经从过去单纯的“引进来”,发展到了现在自信的“走出去”,在全球舞台上和国际品牌掰手腕。
当然,这台车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网上的讨论也很多。
很多年轻人看到这车能跑远了,都非常兴奋,已经开始规划开着它去露营、去拍视频了,毕竟增程系统还能对外放电,在野外用个电磁炉、投影仪什么的都非常方便。
但也有一些资深越野爱好者提出了疑问,增加了一套发动机和发电机,车身重量肯定会增加不少,这对于讲究轻量化的越野来说,会不会影响它的通过性和灵活性?
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打问号的地方。
而且,那台小排量发动机在高负荷运转时,噪音和振动控制得怎么样,也需要实际体验后才能下结论。
根据现在透露的信息,增程版大概比纯电版贵两万块钱,这个差价换来没有里程焦虑的自由,值不值得,就看消费者自己怎么权衡了。
这台车就像一个“新物种”,它把硬派造型、电动驾驶体验和超长续航这几个看似矛盾的元素捏合在了一起,给市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
它不一定能颠覆谁,但它的出现,肯定会让其他车企感到压力,或许会促使整个十几万级别的越野车市场变得更加多元,对消费者来说,这总归是一件好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