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900公里的宝马iX3,为何在国产新势力面前“踩了刹车”?
明明技术参数看齐甚至部分超越同价位竞品,为什么续航900公里的宝马iX3,在国产新势力电动车的夹击下,却显得并不“香”?这个曾经能让无数人仰望的蓝天白云标,如今似乎遇到了史无前例的挑战,而它的困境,正是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角逐中的一个缩影。
不用翻旧账,宝马iX3此次“回归战场”,简直像极了穿着西装踏进中国嘈杂夜市的洋绅士。技术底子固然扎实——双电机四驱驱动,最大345千瓦动力,让它既有速度上的痛快,又把续航数据拉到了900公里的新高。在普通汽油车纷纷告别的年代,这个成绩不能说不耀眼。甚至21分钟就能从10%充至80%的快充能力,也把不少老驾驶者的“里程焦虑”安慰得服服帖帖。
可站在2024年的中国电动车消费者视角,事情已经变了。
当下的车主,最不缺的,就是新选择。谁还不是从小看着“出门即是奥迪宝马”的豪车梦长大的?可如今,买电动车更多变成了一种理性消费,尤其是90后、00后逐渐成为主力,大家重体验、重实用、重创新,品牌logo的光环已经比不过一套顺手的车机系统或者一个大到“能躺平”的沙发。看极氪001的年轻车主晒出“露营车内小憩”“手机即遥控”、蔚来ET5让软件升级像手机刷系统一样频繁,别人家的体验明明摆在眼前,你让他们为一个宝马标,多掏钱有点难。
宝马iX3在设计上其实很有勇气,无传统仪表盘、斜置大屏,论科技感绝对不输对手。但问题来了——中国消费者早已被国产车企教育得“功能要全、操作要顺”,冰箱、沙发、空气净化、影音大屏早成标配。宝马这份“减法美学”,未必每个人都能欣然接受。有的车主试驾后就吐槽,“操作逻辑还是德系那一套,连接本地生活生态还有点水土不服”。
说到车机系统,就不得不提国产品牌玩的新潮。比亚迪的语音助手开着车能收快递、控制智能家居;理想、问界小朋友上车,能直接语音启动趣味学习小游戏;蔚来似乎打成了“社交平台”,用户间相互帮助充电。从用户群体到APP生态,简直“哪哪都中国化”。反观宝马,语音识别没进化成语气分析、App互联还得绕一个外地服务器,年轻人一分钟就能感受到“你没跟上我的生活节奏”。
再看看实际市场。宝马iX3如果把价格拉高到35万甚至40万起,直接对标的既有特斯拉,又撞上比亚迪荣耀版、极氪、蔚来等扎堆的“价格红海”。就是豪华品牌BBA(奔驰宝马奥迪),“降价求生”已经成了事实。前代iX3、i3上市后,普遍七八万的降价成了街头巷尾的笑谈。新iX3若没有更大诚意,售后和保值率,老用户还记得当年买了吃亏的新鲜劲。
国产新势力之间,早就将配置和性价比拉到了极致。20万左右能买到L2级辅助驾驶,30万以内已经尝到L3级自动驾驶的甜头。随车赠送充电桩,2年免费流量,“小冰箱、小沙发、小彩电”已成标配。正如本田中国高管所说:中国汽车市场的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不适应就会被淘汰。宝马iX3的“新”,在这儿并不一定能被买单。
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在悄然改变着游戏规则。国家在新能源领域一边砍补贴一边推换电、快充,实质扶持了一大批本土“新势力”。蔚来自建换电站,如今已铺到县城;特斯拉中国市场上充电桩密布。宝马依旧要靠第三方充电网络补位,出行半径、补能体验,天然弱了一分。不仅如此,数据安全法让本土数据必须本地存储,这对宝马、奔驰一类外资品牌是个新课题,调配服务器、合规流程、投入都得从头再来,无形中成本也水涨船高。最终砍向终端价格,依然是用户说“买不买账”的关键。
其实现在新能源车消费,早不只是简单代步那么基础。更多人把选车看作身份、价值认同:国产新势力车主,愿意与朋友盘点软件升级新功能,参加品牌社群活动,秀一把“支持国货、支持科技创新”;而传统BBA被戏称为“油改电”“老牌车厂最后的体面”。车企推出每一次新产品,社交网络已然成了评论场,不再是单单依赖销售顾问的一张嘴。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新势力车型在全网的话题传播量,已经是老牌合资品牌的2.5倍。宝马如果不在社交语境中“拥抱年轻”,很容易被边缘化。
国际对比反而呈现一种“倒挂”趣味。宝马iX3在欧洲,品牌溢价依然存在,本地消费者买账,偶尔能当成电动车中的“贵族”。但中国供应链效率和新能源三电技术,把成本压得极低。“中国造”电动车出口欧洲,售价甚至低于德国产品本地价。价格反差背后,是中国市场规模效应和技术转型速度。有宝马车主细心发现,国内买宝马电动车,比欧洲同款还便宜一大截,这种“价差”有时反倒会让忠实粉丝心生疑虑——“为啥自己高价买单?”
研发生态也有巨大鸿沟。国产新势力早就将OTA(远程无线升级)变成日常,平均一个月就能升级一次智能驾驶功能或者车机体验。而宝马、奔驰出一个新版本,从欧洲总部递交审批,到中国用户体验到实际版本,经常是一个季度甚至更久。用户等得心急,国产品牌功能却越更越多、越更越潮。软件定义汽车时代,变革的速度已成为车企能否脱颖而出的第一门“硬本事”。
归根结底,即便宝马iX3拿出了超长续航、快充、强动力、先进设计这一手好牌,当中国国产电动车新势力已经在用户体验、车机生态、售后服务、价格、“软硬兼修”等维度卷出新高度,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早已成为“主战场”。一味依仗老牌豪华车标的光环,吸引力大打折扣。
这场比赛早已从“比参数”变为“比体验”:谁能让用户觉得“物超所值”,谁能让车主家庭、出行、娱乐、社交都一步到位,谁才有底气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德系豪华”过去的神话,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难免需要被重新定义。当宝马与其他传统豪华品牌不得不面对“降维打击”、甚至学习中国品牌的本地化创新,全球汽车市场的洗牌也许才刚刚开启。
对于每一位新车主来说,如果三十万的国产电动车已经能带来百万豪车的配置与智能体验,豪车标志的附加值,究竟还值多少钱?年轻人是否会为了那一点品牌情怀,多花十万买宝马?这是消费观念转型期每个人都值得沉思的时代课题。未来诸神之战,赢家或许正是最懂中国用户的那一方。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