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不动了,车企拉着你一起薅电网的羊毛

讲真,最近车圈的花活儿,已经多到让人怀疑人生了。

前脚刚打完价格战,后脚又卷智能座舱,现在,不装了,摊牌了,大家开始合起伙来琢磨电网的生意了。

这事儿叫V2G,车网互动。听着是不是特高大上?一股子未来科技、能源革命的味儿。但你把它扒光了看,核心逻辑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让你在电费便宜的时候,比如半夜,把车充满电;然后在电费贵的时候,比如晚高峰,再把电卖回给电网。

低买高卖,赚取差价。

我靠,这简直就是空手套白狼!这不就是金融行业里最古老、最朴素的“套利”模型么?只不过这次的交易标的,不是股票期货,而是你家车库里那辆电动爹的电池。

卷不动了,车企拉着你一起薅电网的羊毛-有驾

车企们算是彻底悟了,或者说,被逼到墙角,开窍了。

他们发现,卷续航、卷算力、卷冰箱彩电大沙发,已经卷不出什么新意了。消费者都麻了,你今天发布个800V,明天他就敢搞个准900V;你塞三个激光雷达,他就敢把头顶上搞得跟个八爪鱼似的。内卷的终点是同质化,最后大家只能赤膊上阵拼价格。

这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竞争。我活不好,你也别想过。最好的防御就是直接把餐厅给炸了,大家一起回家吃泡面。

但现在,V2G的出现,给这群杀红了眼的老板们指了条新路。一条“不务正业”的康庄大道。

卷不动了,车企拉着你一起薅电网的羊毛-有驾

他们突然意识到,车,不一定非得是车。车也可以是一个移动的、巨大的、带四个轮子的充电宝。或者说,一个行走的理财产品。

你看,这思路一下就打开了。以前卖车,是卖一个交通工具,是一锤子买卖,顶多后面靠保养维修赚点小钱。现在卖车,是卖一个“能源节点”,一个“虚拟电厂”的入场券。

这就从制造业思维,瞬间跃迁到了互联网金融思维。格局,朋友们,这就是格局。

广州那个补贴政策就是最好的证明。又是补贴设备,又是补贴平台,还直接按放电量给钱。就差把“快来薅羊毛”这五个大字刻在红头文件上了。这哪是鼓励技术创新,这分明是在催生第一批“电力黄牛”。

可以想象一下未来的场景。

一个平平无奇的下午,你坐在办公室里摸鱼,手机突然弹窗:“尊敬的尾号8888车主,您的小区附近电网负载已达峰值,现开启‘雷电法王’模式,参与放电10度,即可获得奶茶基金20元,是否参与?”

你嘴角微微上扬,熟练地点下“是”。车库里,你的爱车嗡嗡作响,开始反向输出,为小区广场舞大妈们的音响贡献一份光和热。而你的账户里,则多了两杯奶茶的预算。

是不是很魔幻?你的车,在你上班的时候,自己出去“打工”赚钱了。这比什么自动驾驶靠谱多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但V2G这个,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收益。

按照专家们的算法,一台车靠这个,十年下来能赚个6万到15万。我的天,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买车的时候,销售可能会这么跟你说:“哥,您看这车,落地25万。但您只要勤快点,每天记得倒腾一下电,十年后这车相当于只花了您10万块。四舍五入等于白送啊!”

这套逻辑,简直是营销界的“道诡异仙”,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最原始的贪婪。什么品牌、什么操控、什么文化,在“能回本”这三个字面前,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当然,这里面有个核心问题,就是电池寿命。

你天天这么充了放,放了充,跟锻炼身体似的,电池这颗“心脏”受得了吗?

这就要说到另一个层面的“品牌玄学”了。以前我们买电动车,最怕的就是电池衰减,那叫一个宝贝,恨不得供起来。现在车企和电池厂为了让你放心大胆地去当“倒爷”,开始疯狂给你上强度。

宁德时代说,我能搞到8000次循环,加钱还能到一万八。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别怕,兄弟,给我往死里造!这块大铁疙瘩,比你的腰都结实。我们给你上了金钟罩铁布衫,你只管输出,剩下的交给科学。

于是,一个新的价值锚点诞生了。未来衡量一台电动车牛不牛,可能不再是零百加速,而是它的“回本周期”和“电池包赔承诺”。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魔怔了,但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个理儿?

整个汽车行业,就像被三体人锁死了基础物理一样,在传统赛道上卷不动了,于是开始疯狂地寻找“任意门”,试图开启新的维度。V2G就是他们找到的其中一扇门。

这扇门背后,不是什么星辰大海,而是国家电网的资产负债表。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其实对这种花里胡哨的东西是有点抵触的。因为我真的没那个精力,每天去计算峰谷电价差,像个守财奴一样盯着APP。说到循环,这让我想起我的健身卡,它的循环寿命大概也就三次,然后就躺在抽屉里吃灰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但是,我得承认,这个故事对于很多用户,尤其是那些对价格敏感、时间充裕的用户来说,诱惑力是致命的。

它完美地利用了人性。

你看,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让他去搞V2G,他可能觉得掉价。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车就是个工具,如果这个工具除了能代步,还能下崽,那简直是天降福音。

所以,你看懂了吗?V2G的本质,不是一场技术革命,而是一场用户心智的重塑。车企们正在用一种极其狡猾的方式,告诉你:朋友,别再把车当成一个花钱的祖宗了,把它变成一个赚钱的工具吧。

这就像他们之前教育我们,买车就是买“生活方式”一样。只不过这一次,他们连“生活方式”这种虚头巴脑的词都懒得用了,直接跟你谈钱。

不装了,摊牌了,大家都是出来卖的,谈感情多伤钱。

最终,这个局会怎么发展?大概率是,一小部分人真的靠这个赚到了钱,然后成为传说,激励着更多的人入局。而车企和电网,则获得了海量的、廉价的储能单元,笑看风云。

所以,V2G到底能不能让车主每年多赚一万块?能,但也不是人人都能。

但能过,就是能过。

这就像开盲盒,总有人能开出隐藏款。而对于车企来说,他们需要的,仅仅是这个“能开出隐藏款”的希望。只要希望在,韭菜,哦不,用户,就永远充满活力。

就问你怕不怕?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卷不动了,车企拉着你一起薅电网的羊毛-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