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这回在东京车展上算是把“扎根日本”的态度给明明白白地摆出来了。
你说中国品牌在日本混得下去吗?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摇头,日本汽车市场本地品牌占了94%以上,外来品牌在那边就像混进了别人家饭桌上的白菜叶,怎么看都不太受待见。
但比亚迪偏偏就是要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还搞了个全球首发的日本特供K-Car,这是不是有点想法?
咱不妨琢磨琢磨,比亚迪到底葫芦里卖的啥药。
先说说这个K-Car。
K-Car在日本有点类似“微型车”,车身尺寸卡得死死的,动力也有限,但市场份额高达40%,是日本老百姓可劲儿用的小车。
比亚迪这次直接为日本市场量身定做了RACCO,还用上了自家最拿手的刀片电池,提供不同续航版本,明年就要上市了。
你说,比亚迪是不是有点“入乡随俗”的意思?
外来品牌进日本市场,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水土不服。
你拿国内的套路硬搬过去,就像端着川菜去请东京人吃饭,味道不对就别指望人家买单。
但比亚迪聪明,它没死磕自己的标准,而是照着日本人的需求来做,把小车做得又安全又智能,车身高点,门还能滑开,前脸上还装了摄像头,智能化也不含糊。
你要是个日本年轻人,想买个实用又不丢面的小车,看到比亚迪这玩意儿,心里是不是就有点小心动?
再看看它的策略。
比亚迪没有一根筋地只推纯电,而是直接带来了“纯电+混动”双线策略。
这就等于在日本市场打了个“组合拳”。
你说日本的充电桩多吗?
真没有。
日本新能源渗透率2.8%,纯电才1.7%,很多人根本没习惯开电车。
比亚迪就很现实,知道你们还没准备好,纯电也吃不动,那好,插电混动(DM-i)直接给你安排上,海狮06DM-i也搬到了日本。
这不是一味求新,而是讲究一个“接地气”,用混动缓解大家对续航和充电的焦虑。
你要是日本用户,面对还没铺开的充电网络,是不是更愿意先来个省油的混动车试试水?
这就是策略的高明之处。
说到这儿,有没有人想过,比亚迪能在日本混多久?
20年了,先是充电电池业务,后来商用车,最后才是乘用车。
比亚迪累计在日本卖了7123台车,建了66个门店,你说这成绩是不是“勉强及格”?
有人会说,这点销量跟日本本土品牌比,根本不够看。
但问题是,这些年有多少外来汽车品牌能在日本活下来?
能像比亚迪这样撑住20年,不断从电池、巴士、乘用车全线扎根的,真没几个。
特别是新能源巴士,比亚迪在日本公交市场已经做到市占率第一,靠三款巴士产品拿下七成份额。
你琢磨,这不是侥幸,而是实打实地用时间和产品一点点打下来的。
那你可能又会问,日本市场难啃为啥还要投这么多?
答案很简单,日本是全球最难打的汽车市场之一,如果能在这儿站稳脚跟,对于品牌全球化是极大的背书。
比亚迪敢在这儿搞专供车型,还敢把自家高端超跑仰望U9拉去展台做秀,这其实是在告诉所有人——我不怕和你竞争,我有底气。
比亚迪不是靠新鲜劲来刷存在感,而是扎扎实实把本地化做到底。
产品本地化、服务本地化、售后体系也本地化,就连售后都搞了OTA升级、二手车官方认证、延长保修,这些都是日本人讲究的细节。
你再看整个新能源市场,日本其实很“保守”。
很多人还停留在汽油车的时代,对纯电车并不感冒。
比亚迪在这儿推车,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是比亚迪并没急着要做爆款,而是一步步渗透,把产品铺开,把服务做细,甚至针对日本法规和尺寸要求专门开发纯电卡车T35,还提前安排它2026年上市。
这种“定制化”思路,拿到中国市场可能不算稀奇,但在日本这样封闭的市场,就是破局的关键。
说到底,比亚迪的打法就是“求同存异”。
你认准了本地人的需求,愿意做他们真正想要的产品,愿意给出服务和售后支持,他们就会慢慢接受你。
有人觉得这种步调太慢,太保守,但你能在日本市场活下来,成功率已经比一大堆空降兵强太多了。
比亚迪不是来抢一时的风头,而是想做长久的买卖。
你看它的门店布局,从北海道到九州、冲绳,几乎覆盖了所有主要城市,这种铺网是“扎根”,不是“插旗”。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比亚迪未来能不能在日本大发展?
日本市场本土品牌势力强,新能源普及慢,消费者习惯难改,挑战肯定有。
但市场是变化的,谁也不敢保证汽油车会一直统治下去。
比亚迪提前布局,把纯电和混动全都安排上,等到政策、基础设施成熟了,谁先准备好谁就能吃到第一口蛋糕。
你要是反过来想,如果比亚迪只等市场成熟再进来,那时候大门估计早就关上了。
而且比亚迪还在不停地升级自己的产品。
你看看展台上的元PLUS、海豚、海豹,甚至高端仰望U9,这全都是比亚迪的“家底”。
日本市场喜欢什么,比亚迪就做什么;日本人最挑剔的部分,比亚迪就补哪儿。
你说这样的“笨办法”,靠谱不靠谱?
其实很多时候,快不是最好的,慢慢来才是王道。
比亚迪用了20年时间证明了自己不会成为昙花一现。
你看很多国外品牌,一阵风进来,牛气冲天,最后灰溜溜走人。
比亚迪反倒像老牛拉车,不吭声,日积月累,最后扎扎实实站在了市场里。
另外,比亚迪在日本市场还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没有把自己当成“外来物种”,而是主动靠近日本人的生活习惯。
你看K-Car的设计,既满足了法规要求,又给了更多智能化配置,还安排了安全碰撞测试,给日本人吃了定心丸。
混动车型也不是强推,而是给市场一个慢慢过渡的机会。
这种做法就像你去别人家做客,不强行推荐自己的拿手菜,而是看主人吃啥,你就做啥,这样才能融进圈子。
比亚迪这次在东京车展上亮相,除了展现自己的技术和产品,更重要的是展现它的“态度”。
它不是说我能造出世界上最牛的电动车你就得买,而是说我愿意为你们的市场和需求,专门研究、专门开发,哪怕投入再多时间和金钱,只要能让你们接受,我都愿意。
这种“执着”,在很多中国品牌身上并不常见。
你要说这是不是中国企业未来出海的正确打开方式,我觉得还真是。
毕竟,市场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敲开的,得靠耐心、诚心、和一点点“笨劲”。
你要是问我,比亚迪这步棋能不能把日本市场拿下?
我觉得结果没那么重要,关键是它敢于去尝试,敢于突破市场的壁垒。
它不只是在卖车,更是在卖中国制造的底气和态度。
如果有一天,比亚迪的K-Car成了街头巷尾的新宠,那绝对不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而是靠一步步积累、慢慢渗透、不断调整来的。
所以,比亚迪这20年在日本的故事,说白了就是“水滴石穿”。
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帆风顺,但只要肯用时间和真心去换,就一定能在最难啃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你说这是不是值得所有想出去闯的中国品牌学一学?
外面的世界不简单,但只要你能耐得住性子,能把“入乡随俗”和“创新”结合起来,就总能熬到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最后,我想说的是,比亚迪这次在日本推特供车型,搞双线策略,其实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做生意别总想着速战速决,别总想着一招制胜。
市场是慢慢养出来的,品牌是慢慢打出来的。
只要你肯踏踏实实做事,哪怕是最封闭的市场,最终也会有属于你的机会。
这不是鸡汤,而是比亚迪20年在日本市场用实际行动写下的真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