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亚洲龙两周深度体验:通勤到郊游的全场景感受
那台24款亚洲龙,是我在六月底提回来的试驾车。钥匙拿到手那天,正好赶上重庆入夏第一波闷热天,地面温度烫得像铁板。我没急着开空调,而是先研究了一下手机APP远程控制——提前十分钟启动制冷,上车的时候座椅凉透了,这个功能后来被我老婆夸了好几次,说带娃出门不怕孩子一屁股坐进“蒸笼”。
早高峰的南坪立交是检验变速箱脾气的地方。8AT在这种走走停停里没给过脸色,不会猛一下窜出去,也没有拖泥带水地磨蹭,就像老出租司机踩油门那种顺滑劲儿。跑高速去江津看朋友时,120码转速稳在2000转左右,方向盘一点抖动都没有,同车的小王还说这感觉比他家老凯美瑞更沉稳些。
空间这事儿,我本来以为只是数据好看——2870mm轴距听着唬人,但后排真能翘腿就不一样了。我178cm,把前排调舒服后坐到后面,还有两拳多余量;中间地台纯平,小外甥坐儿童安全座椅,两边还能各塞一个大人不挤脚。有一次去宜家搬婴儿床,把后排放倒直接当小货车用,还剩点空隙能放几个收纳箱。销售小哥笑说,这才是它比那些溜背造型B级车吃香的地方,“你要真拉东西,那些漂亮尾巴都是累赘”。
混动版油耗是真的省,我特意记了三次加油账:市区堵成狗的时候表显4.5L/100km,高速也就5.2L上下。一箱50升跑900公里不是吹牛皮,我算下来每月1500公里通勤只花五百多块钱,加上它喝92号汽油,比起某些挑食车型又省一截。这事我跟修理厂老刘聊过,他摇头说:“现在很多年轻人买混动就是图这个,一年省出来的钱够换四条胎。”
配置方面,它给的是实打实的刚需,全系L2辅助驾驶让我老婆第一次单独开长途也敢上高速;10个安全气囊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有一次城口回来的路上遇见前方急刹,她明显心里踏实不少。不过话说回来,中控屏只有8英寸,而且系统反应慢,有时候导航输入地址得戳半天屏幕才能识别,对语音指令更是爱搭不理——群里的科技控阿强直接劝退,说宁可用手机支架配CarPlay,也别折腾原厂系统。
内饰质感确实差点意思,中控台硬塑料摸起来凉飕飕,没有软包裹那种温润感;缝线细节也粗糙,有一处接缝甚至歪了一毫米,看着扎眼。这让我想起邻居老唐的话:“丰田就是这样,你要豪华感,那得往高配冲。”动力也是偏佛系风格,燃油版超个大货需要提前预判,好在混动版稍微灵敏一些,但推背感谈不上,高速想迅猛超还是得深踩降挡等它反应。隔音方面80码以上胎噪开始明显,高速120时风噪从A柱附近钻进来,要改善只能自己换静音胎或者做隔音棉,这预算可不能忽略掉。
还有个冷门发现:机舱盖液压杆并不是全系标配,我借朋友燃油精英版检查机舱时才发现还是传统支撑杆,他吐槽说每次加玻璃水都嫌麻烦。另外售后师傅提醒,新手最好注意定期清洗节气门和喷油嘴,不然长期短途行驶容易积碳影响怠速稳定性,这也是很多城市用户忽视的小毛病来源之一。
至于谁适合这台车?我见过最典型的是单位财务科的小赵,她预算卡死20万以内,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偶尔自驾去武隆玩,所以选了终端优惠后的燃油豪华版,用她的话讲,“不用担心哪天趴窝,也不会因为养护掏空钱包”。但如果你追求的是动力刺激或者内饰豪华,那可能会觉得它太平淡,就像饭馆里的白米饭,再耐吃也难让人兴奋起来。至于我的试驾结束,它被送回店里准备交付下一位客户,据说是一对准备结婚的小夫妻,看样子他们已经接受这种“稳妥”的性格了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