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6万多块钱,就能买到一辆车长超过4米8的轿车,这事儿现在真的发生了。
长安和荣威最近的一些动作,直接把B级车的空间门槛拉到了一个叫人不敢信的价位,整个市场都有点疯了。
说真的,这感觉挺不真实的。
我身边一个朋友,几年前咬牙攒钱,目标就是买辆吉利帝豪,那时候觉得车长超过4米8的都是“豪车”,怎么也得奔着十几二十万去。
结果他前两天给我打电话,语气里一半是高兴,一半是后悔,说他要是晚买两年,现在这点钱都能直接整个B级尺寸的车了。
他这种感觉我特别懂。
以前咱们普通家庭买车,预算卡在6、7万,能选的也就是些小车或者紧凑型入门款,空间也就刚刚够用。
全家出去玩?
后排坐三个人,肩膀挨着肩膀,谁也别想舒坦。
现在不一样了,同样的预算,你打开手机一看,荣威D6、长安逸动PHEV这些车,个头一个比一个大,车长快到5米了。
坐进去那感觉,跟进了别人二十几万的合资B级车似的,宽敞得不像话。
这事儿是怎么搞出来的?
有人说是价格战打的。
没错,这几年汽车圈的价格战跟疯了一样,一家降价,整个行业都得跟着哆嗦。
但是光靠降价是降不出这么大空间的。
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国产车企自己的本事练出来了。
首先是平台化生产。
以前造一辆车,一个车型就得搞一个平台,研发的钱花得老高了。
现在不同了,一个很厉害的生产平台,跟搭积木似的,能变出好几个不同尺寸、不同样子的车型。
这样一来,研发的钱就被平摊了,造车的速度也上去了。
想给车加长一点,换个外壳,比以前容易太多了。
还有,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也是个大功臣。
你看现在的新能源车,特别是纯电的,为了塞下那个越来越大的电池,天生就需要把车做得长一点、宽一点。
这就好比盖房子,地基打得宽,楼自然就能盖得大。
比亚迪和吉利那些卖得好的车,哪个不是把空间玩得明明白白的?
这种想法,顺便也把插电混动车的空间给带起来了。
这种玩法,直接把合资品牌给整不会了。
他们以前那套“小车卖小车价,大车卖大车价”的规矩彻底不好使了。
消费者又不傻,一样的钱,我能在国产车这里买到更大的车、更智能的配置,凭什么还去买你那个牌子?
所以你看,现在很多合资车也被逼着降价,但在尺寸和配置上还是跟得有点吃力。
当然,这种“亏本赚吆喝”的做法也让很多人心里打鼓。
车卖这么便宜,车厂还赚钱吗?
开发新技术的钱从哪儿来?
会不会偷工减料,影响质量?
这种担心很正常,毕竟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谁都懂。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些年国产车的质量确实是在一点点变好。
就拿刚才说的帝豪来说,卖了这么多年,几十万车主用下来,好不好大家心里有数。
它不是靠一两天吹出来的,是靠时间和市场慢慢证明的。
所以,对于现在这些“大个头便宜车”,我们或许可以多一点信心。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必须买车的家庭,这绝对是个捡便宜的好时候。
本来预算只够买个紧凑型小车,一家人挤挤巴巴的。
现在突然发现,加点钱甚至不用加钱,就能一步到位,享受B级车的宽敞。
节假日带上老婆孩子和爸妈,后排再也不用石头剪刀布决定谁坐中间了,这种幸福感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车厂这么拼命,终究不是个长久的事。
利润这么薄甚至亏钱的状态不可能一直下去,公司最后还是要回到做生意的正道上来。
这场由技术和竞争搞出来的“价格风暴”,总有停下来的时候。
所以,如果你正好有换车的想法,现在这个时间点真的可以好好去看看。
别光在网上看数字,去店里亲自坐一坐,感受一下那个空间。
说不定,下一个开着近5米长大车回家,让邻居都多看两眼的人,就是你。
这种“疯狂”的市场,有人高兴有人愁。
车厂老板们可能愁得睡不着,但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能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终归是件好事。
这场汽车圈的“大变革”,把过去20年定下的价格和产品规矩都给打乱了。
每次想到花几万块钱就能拥有一台B级尺寸的车,还是会觉得有点不真实。
时代真的变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