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乌鲁木齐11月开始的限行事,心里就有点哀叹。这个城市,空气不好,家里那辆老伙计~一台国三柴油车,得多费心。去年暑假,我带朋友出门,一路上,他还嫌我车噪音大,油耗也比想象中高点。其实我心里暗想:这车的排放标准早就落后了,没办法。
说到这个,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细节碎片:车子在工厂门口排队做保养时,工人叮嘱我别让这老车跑太远,排放不能太超标】,心里有点扎心。那台车年头长,没换过滤器,料想排放还能再高点。
我在想,按这个新规落实,国四车就得迁居或换车。就算我不跑长途,平时市区最低日跑个百公里,油耗大概8升(这段先按下不表),百公里油钱大概50元左右。按照二手车价格,这车能卖得出个三五万,但在东北的冬天,要是突然断气,岂不是还要多处理麻烦。
说白了,限行的差别其实就像两个朋友开车:一个喜欢省油不喜欢折腾,一波操作就能搞定(比如说:及时换过滤器、做保养),另一个则喜欢跑快车,省油?不不,油耗增长更快。像我这个油老虎,换车其实是不小的压力。尤其如果要换支持国五、六的小车,这东西和我那辆老骨头比,差距能要掉一半的油钱!
你问,这有什么实操差别?比方说,同价位的车,升级到新排放标准,油耗稍微低点——可能6.5升/百公里,这个差别虽小,但一年下来,油费差了大概200多块钱(估算/体感),反正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回本。感觉是更节省也更环保,但买新车也得考虑二手车残值——这个我就不太清楚。
我对供应链的看法,就是像超市里的货架一样。元件调配就像采购菜,不能每次缺斤少两,关键零件,比如柴油粒子过滤器或者催化剂调料包,少了就不能保证味道,排放就超标。你看拼装车里,那些零件可能是临时拼凑的,时间长点用,排放跑偏都正常。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那这个排放控制器是不是也像厨师炒菜时的配料?比例不对,菜就不香,污染也多出来。或者我猜测,未来排放标准会像手机系统升级一样,越高越折磨人。实际中,很多老车主会不会觉得:我宁愿花点钱把车拉长,也不想折腾换车。
有个朋友就说:钢铁侠都换新装了,我还在用这车,环保说得倒轻松,实际根本没啥补贴,自己掏腰包还得死啃——这也是困扰。
他们说环保能减排30%,真得做得到?反正我见过清晨排放出来的黑烟柱,比白天干净多了。其实我怀疑,很多新规执行起来,最大的问题还是:我们用车惯变不变?交通拥堵堵不堵?车辆维护常不常做?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问:你们家车子换了多久?换车的压力挺大的。就是花钱买健康这事,其实还挺难琢磨。
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说过一句:老车做保养,像给泡菜罐加盐,一天两天不会痛,但是长远看,少了新鲜料,味道就变了。(这段先按下不表)也就是说,老车的排放虽老得快,但只要油路、滤清器跟得上,还是能撑一段时间。
能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环保问题?我觉得很难。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就算政府补贴多,买新车成本还是大头。而且,排放标准引入后,二手市场的价值会变吗?估算,排放升级后,老车贬值会更快。你觉得呢?这会不会导致更多人自动退出?
我知道在乌鲁木齐,能买到支持国五的二手车其实不算太难,价格大概比新车低个10%-20%。但大部分人都是拼命撑,等到车撑不住了,换的才是真刀真枪。
偶尔我会想,开放式的道路管理是不是应该更智能?比如用车载检测诊断,提前通知我这个月你得洗洗滤清器,而不是等到那次黑烟检测过不了,再闹心。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也没想过,汽车的环境指标是不是就像人体的健康码?一旦变色,维护就难搞。这个比喻,不知道是不是跑偏了。
你觉得,搞环保真能靠限制司机?还是得像智能手机那样,靠后台数据告诉我这里超标咯?还是,我应该换个角度看:车子是不是会变成移动空气净化器?
关键是,这个新规出来后,车主们的反应会不会很坑爹?比如财务压力急剧上升,或者盼望的优惠变成难得的政策空窗。我还在琢磨,真正能帮忙的,可能还是一些换油卡、车况检测的工具。
你还记得我说过,车和人一样,要保持空气清新,就得坚持做保养——这个道理其实没变,只不过变成了:你愿意每半年主动做,还是要等到空气实在呛人才动手。
我随便猜测一下,不确定:会不会有人专门偷跑?目前的限行通告理由很充分,监控也完善,但总会有人钻空子。不知道黑名单上的老车,会不会被有心人改装或者藏匿牌照?还是说,老车为了续命,会偷偷换排放装置?(这段先按下不表)
总归,未来的车是不是会更智能,能自动低排放,就像日常用电补贴一样?或者,环保门槛越设越高,普通人就越难随便买辆车?这让我挺迷茫。
我在想,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个城市,还是不是那个看空气质量的地方?是不是我每次出门,都得确认今天排放是不是合格?这点点滴滴,反映的其实也是我们对生活的期待——洁净的天空,干净的空气。
但我发现,面对这些新规,本质还是:一方面,政策要引导,另一方面,个人的惯难兼得。和用车一样,环保也得靠点滴积累。你说,买辆好车可以减少污染吗?我觉得,除非这个好车还能变成空气净化站。
——不然,总感觉环保像个遥控遥控,按着按着,可能还会偏离初衷。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是不是我们太善于适应?一开始抗拒换车,到后来就惯一车两用,最终还得自己在心里琢磨:还能用几年?这反映出,生活其实比政策更狡猾。
好了,咱们自己心知肚明,这个游戏还得继续。车的可能还是从一个小细节开始——像那些未被察觉的排放变化,正等待我们去发现。
你觉得,一个城市的空气好,和一辆车的排放有关吗?或者,最关键的,是我们的生活惯悄悄变的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