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咱们老百姓要是关注点汽车新闻,估计心里都得犯嘀咕。
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感觉特别有分量、特别“高级”的汽车品牌,比如奔驰、宝马、大众、丰田这些,好像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尤其是看到奔驰公布的上半年业绩,净利润竟然一下子掉了超过一半,达到了惊人的55.8%,这可真是让人有点不敢相信。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这些曾经在燃油车时代呼风唤雨的巨头,真的要被时代的车轮给甩下了吗?
这背后发生的事情,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值得我们琢磨。
咱们先来看看这“成绩单”到底有多不好看,这可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场集体性的“滑坡”。
先说德国这边,大家最熟悉的“BBA”,也就是奔驰、宝马、奥迪,几乎没一个能笑得出来。
奔驰的情况最严重,营业收入下滑了8.6%不说,关键是赚到手的钱少了太多,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六十多亿欧元,直接掉到了二十六亿多欧元,跌幅超过了55%。
宝马也差不多,收入跌了8%,净利润也缩水了将近三成。
奥迪虽然收入还涨了点,但利润却跌得更厉害,同比下滑了37.5%,这就好比开个饭馆,客人是多了,流水也涨了,结果一算账发现还亏了,属于是“增收不增利”,白忙活一场。
大众集团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日子也不好过,上半年的营业利润下滑了超过三成。
再把目光转到日本那边,情况同样不乐观。
丰田,这个常年霸占全球销量冠军宝座的品牌,虽然卖车的总金额微涨,但营业利润和净利润都在往下掉,净利润更是大降了37%。
本田的状况就更夸张了,净利润直接被“腰斩”,暴跌了50.2%。
至于日产,干脆就是亏损状态,上半年净亏损超过一千一百亿日元,这已经是它连续好几个季度都在赔钱了。
看到这些数据,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为什么?
这些家大业大的公司,技术那么雄厚,怎么突然就不赚钱了?
其实,这些车企自己在财报里也给出了答案,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电动化转型”。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为了跟上新能源汽车的潮流,投入了太多的钱,而这些钱暂时还看不到回报,反而把原来燃油车赚的钱给“吃”掉了。
咱们可以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经营了上百年的老字号中餐馆,靠着几道祖传的招牌菜生意兴隆。
突然有一天,全世界都开始流行吃健康轻食沙拉,说这才是未来的趋势。
老板心一横,决定不能落后,也要开辟沙拉业务。
于是,他砸下重金,请来顶级的营养师,建了专门的有机蔬菜大棚,研发了几十种新口味的酱料,还把一半的店面重新装修成时尚的轻食风格。
这一系列操作,花钱如流水。
但问题是,他的沙拉刚开始卖,知道的人不多,买的人也少,而且为了吸引顾客,价格定得不高,利润非常薄。
与此同时,他还要维持中餐馆的正常运营,厨师、服务员的工资照发,店面租金照付。
结果就是,中餐馆赚来的利润,大部分都被投入到那个暂时还不怎么赚钱的沙拉业务里去了。
这么一来,整个餐馆的总利润自然就大幅下降了。
现在的大众、奔驰、丰田们,就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阶段。
大众汽车的首席财务官就非常坦诚地表示,他们公司的纯电动汽车卖得越多,公司的利润率反而越低。
这是因为制造电动车的成本,特别是电池和复杂的软件系统,现在依然非常高昂。
大众专门成立的软件公司CARIAD和电池公司PowerCo,光是今年上半年就亏损了17.6亿欧元,这都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
本田的财报里也清楚地写着,有一笔大约1130亿日元的一次性支出,就是和电动汽车相关的,这笔钱直接占了它当季净利润的一大半。
奥迪也说,公司正在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研发新的纯电平台、智能驾驶技术,这些投入就像个无底洞,持续不断地烧钱,导致了利润下滑。
面对这种“流血转型”的巨大压力,这些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上百年的老牌企业,也开始反思和调整。
他们发现,之前喊出的“全面拥抱电动车”的口号可能有点太激进了,步子迈得太大了。
于是,他们开始变得更加“务实”,策略也从单押一条赛道,变成了多条腿走路,也就是燃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奔驰和奥迪都悄悄修改了之前定下的“停售燃油车”的时间表。
奔驰不再坚持“在条件允许的市场全面转向纯电”,而是调整为“到2030年新能源车型(包括混动)占比最高达到50%”。
奥迪更是直接,取消了原定的停售燃油车计划,还表示未来几年会继续推出全新的燃油车和插电混动车型。
说白了,他们想明白了,“电动车”这个新业务虽然是未来,但眼下还不能完全指望它来赚钱养家,还得靠“燃油车”这个功勋卓著的老业务来稳住阵脚。
本田的动作更直接,不仅把未来几年的纯电动车投资额砍掉了三成,还下调了纯电动车的销量目标。
然后转过头来,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技术,计划推出十几款新的混动车型。
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丰田和宝马的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增长非常快,远超纯电车型。
那么,在中国这个全球竞争最激烈、也是最重要的汽车市场,这些合资品牌又该怎么办呢?
他们的对策,可以说是更加灵活,也更能体现出我们中国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他们的核心战略可以概括为“油电同智”,并且,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一个我们中国人非常熟悉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与中国的科技巨头深度合作。
在过去,我们买合资燃油车,看重的是它的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也就是所谓的“三大件”,但对于车里的那个中控屏幕和智能系统,基本不抱什么希望,反应慢、功能少、语音识别不灵光是常态。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些合资品牌意识到,在中国市场,光靠降价和谈论机械品质已经不够了,现在的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非常看重一辆车聪不聪明。
于是,我们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
上汽奥迪最新推出的A5L,它最核心的卖点之一,就是搭载了华为提供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头一回。
这背后意味着,奥迪这样的德国豪华品牌,也必须承认,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尤其是在应对中国复杂的道路环境上,华为的技术是顶尖的。
再看大众,它给旗下的途观L Pro、帕萨特Pro等新车,都冠以“聪明油车”的称号,而这份“聪明”的背后,是大众与我们中国的无人机巨头大疆共同开发的智驾系统。
宝马的动作更大,它几乎是把中国顶尖的科技公司合作了个遍,车机系统用华为的鸿蒙生态,车内AI大模型引入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智能驾驶则与中国的Momenta公司深度绑定。
这一系列的合作,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的信号:在汽车产业的下半场,也就是智能化竞争中,中国科技企业已经从过去的学习者和追随者,变成了技术输出者和引领者。
过去几十年,是国外的车企带着技术和品牌来中国建厂,而现在,是他们主动找上门来,希望用中国的“科技大脑”来武装自己的产品,让自己传统的燃油车也能变得和中国的新能源车一样智能、好用。
这既是他们在激烈市场竞争下的求生之举,更是对我们中国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的一种最高肯定。
他们清楚地知道,要想在中国市场打赢这场翻身仗,就必须读懂中国消费者,用中国人最熟悉、最喜欢的技术来武装自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