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年内两次软件召回:智能汽车监管进入“强合规”时代的转折点

"您的车辆在召回范围内,请尽快完成OTA升级。" 当11.69万小米SU7车主同时收到这条短信时,智能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革命。9月19日,小米汽车因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可能识别不足,宣布召回2025年8月30日前生产的部分标准版车型。这已是年内第二次——1月时3.09万辆SU7因泊车辅助缺陷被召回,两次均通过远程升级解决。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8月13日,工信部刚发布新规要求"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小米的两次召回恰如精准的行业注脚,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智能汽车的"软件试错"红利期正在终结。

小米SU7年内两次软件召回:智能汽车监管进入“强合规”时代的转折点-有驾

事件复盘:11.69万辆SU7因辅助驾驶缺陷召回

2024年小米汽车的召回史堪称教科书级的案例研究。1月首次召回涉及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探测异常,9月第二次则针对高速领航辅助在极端场景的应对缺陷。两次召回合计覆盖14.78万辆,占SU7总交付量近半数,且均采用OTA方式修复软件漏洞。

这种"数字召回"模式暴露了行业通病:车企将未充分验证的软件推向市场,依赖用户反馈迭代优化。但8月工信部《征求意见稿》明确禁止"未经测试的OTA推送",小米9月召回范围甚至包含未来一年未生产的车辆,这种超前备案凸显监管利剑已然出鞘。

小米SU7年内两次软件召回:智能汽车监管进入“强合规”时代的转折点-有驾

行业转折点:从"野蛮生长"到"合规竞赛"

政策收紧正在重构行业游戏规则。新规要求OTA升级需提前备案,相当于给"软件定义汽车"模式装上刹车片。传统车企硬件召回单次成本超千元,而新势力通过OTA近乎零成本修复缺陷的时代即将终结。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验证逻辑的改变。小米"召回未来车辆"的操作,实质否定了"硬件预埋+软件解锁"的商业模型。当监管要求功能完整性必须在上路前验证,车企不得不将研发周期拉长,这对迭代速度至上的新势力堪称降维打击。

小米SU7年内两次软件召回:智能汽车监管进入“强合规”时代的转折点-有驾

监管新课题:建立软件缺陷的差异化评估体系

现行召回条例对软件缺陷的滞后性日益凸显。小米两次召回均涉L2级辅助驾驶,但现行标准难以量化"极端场景识别不足"的风险等级。建议引入动态评估模型,例如按自动驾驶级别设定不同的容错阈值。

OTA技术本身也需规范。本次召回仅需升级至XiaomiHyperOS1.10.0即可解决,这种便捷性可能被滥用为责任规避工具。未来或需建立"软件召回分级制",区分功能优化与安全隐患修复。

行业洗牌前夜:谁将赢得"合规红利"?

传统车企的品控体系可能迎来价值重估。燃油车时代积累的供应链管理经验,在智能汽车合规竞赛中正转化为独特优势。而新势力必须重新平衡用户体验与合规成本,小米"按召回程序管理OTA"的公关话术已显露端倪。

第三方检测机构将成最大赢家。自动驾驶算法认证、OTA升级审计等新兴服务需求激增,这个百亿级市场的崛起速度可能超乎想象。

结语
雷军让车主"仔细看看"的回应,恰似智能汽车行业的成人礼宣言。当监管收紧迫使企业把安全置于速度之上,消费者终将迎来真正的产品主权时代。这场始于软件召回的变革,终将重塑整个出行产业的基因。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