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的手机屏幕上还亮着导航图,AITO问界M9安静地停在写字楼下的车位。这不是一辆稀奇的豪车,和周围沉稳的奔驰E级、略显张扬的宝马X5相比,它的存在,无声但决绝。每周定点巡查数据刚发下来,问界的车型名排在榜单最顶上,销量像做上了高铁,在同行群聊里溅起一波又一波余温,比案发现场还热闹。
假如你是楼下的宝马车主,自诩“德系安全桶”多年,突然发现隔壁新邻居已经连续17个月销售第一,甚至自己领导都在说要加班研究对策。忍不住要问一句——这到底是车好,还是科技打了人一记闷棍?
说到这里,先把事情来龙去脉捋一捋,省得被“热搜剪辑式信息”带偏节奏。余承东在9月16号发布会上高调宣布,M9卖了23万多台,连M8都能五个月冲到9万辆。销量冠军的标签甩得啪啪响,不是玩数字游戏,数据来自第三方榜单,这年头造假可没过去那么容易。更重要的是,M9的价格超过50万,而中国传统认知一直觉得国产车难以进入这个区间。如果今天一堆同样钱的老牌豪车和一个国产新秀摆在一起,销量数据居然一边倒,多少有点“让人不太舒服的对撞感”。
行业人士嘴里的一句话已经快成车圈的新段子:“以往觉得国产50万就是撞南墙,问界直接把南墙拆了,搭成自己的牌坊”。这不是段子手攒的段子,而是销售榜单下的冷静现实。从结果到原因再到未来影响,案子还得一点点翻。
从专业视角来看,这技术跃进本身没啥悬念。核心在于华为把自己最拿手的领域拎到了车上:智能座舱、鸿蒙车机、L2/L3级自动驾驶。如果当年国产智能机怎么卷苹果/三星,今天就是怎么卷BBA。自动泊车,“无感换车道”,“一句话控制全车”,这些原本是宣传里刷存在感的东西,现在从实验室直接推到大街上。城里的打工人,手机用惯了,拖拽切屏随手就来,车机逻辑都不需要学。体验、门槛和定位,正好戳中消费升级痛点。
数据不会撒谎——2025年7、8月乘用车周销量榜,问界全面碾压一众对手,连特斯拉Model Y最近都“感到亚历山大”。不是单点突破,华为开始多线铺开打:智界R7、S7、奇瑞、江淮……一车带一堆合作方,一块整合车机系统。上游供应链都已经排队,能捞技术分的厂家共享华为授权。从产业链来说,这场变化远比“销量冠军”更值得警惕。
什么是真正的危机?对常规行业的冲击,它从来不会体现在新闻图表上,而是车企投入产出比的崩塌。传统豪车的核心壁垒,就是品牌溢价,说白了,“你买的不是车,是故事”。但故事本身也讲腻了,消费者越来越在意“你能不能给我点新鲜的”,而不是一张老画幅里讲的自己昨天的梦。如果一台M9能用手机供应链的价格做智能车机,“你翻翻你家的BBA,中控屏是不是还在嘶嘶作响,跟智能化没半点关系?”这种冷幽默,没想到在销量榜上成现实。
有些业内大佬也会自嘲,“原来我们都在等风,没想到华为自己造了个风”。说起来容易,但真的要“被风吹走”,谁又能笑得出来。车企的研发部门现在不仅要跟不上新技术,还得面对“合作还是死抗”的战略焦虑。谁做大了平台,谁就能收割数据、流量和市场回报。一台车不是四个轮子加个方向盘,而是数据+交互+算法。曾经看不懂的小程序,现在决定了谁能卖车,谁得减员。
当然,是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这么智能的车,是另一个问号。很多人买五十万的车,除了开,更多是面子和地位。一堆二十万的智能车蜂拥而至,“中产优越感”要不要换成“科技体验感”?这未必是所有消费者都乐意的事。行业风向虽猛,但细分需求依旧存在。甚至像“买给爸妈用还是买给自己用”,那种面对科技门槛的迟疑,都足以让营销部门原地再加班三个月。
黑色幽默总归还是现实的“艺术加工”。以前查新款车的事故报告,有时候把“自动驾驶”写进鉴定结论,被同事调侃:“又是智能惹祸,还是人太智能还是车太智能?”做技术的人会说,智能毕竟是工具,安全和体验最终还是拼“认知和适应”。全国销量飙涨千万台,线下门店加班加点贴膜装饰,没人能保证智能车不会有新问题。市面上总有“技术焦虑者”,也有“智能信仰者”,个中滋味,各家自有答案。
说到这里,也不能只盯着“赢者”的风光。问界、智界、华为的王牌背后,是每个传统车企必须重新梳理产品逻辑和价值结构。你再也不能靠“皮实省油”混日子,也不能只堆材料卖高价。等下一步智能车满大街,看谁收割用户习惯,看谁踩技术坑,甚至看谁能用黑科技挽救事故——这些都不是一场销量竞赛能解决的。一台车从销售到路面再到二手市场,能承受多久风口和技术周期,是新的未知数。
就像案卷里最后的调查问卷:“如果你有50万,选老外品牌还是国产智能?”过去没几个会纠结,现在至少八成要先问一遍,“这车的软件好不好用?”当技术变成王牌,售价和品牌地位已不是绝对铁板。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怀疑未来会不会又来个“新问界”,也可以冷静地思考,这场科技狂飙是不是悄悄藏着新的隐患和伦理命题。
最后,留个开放性问题。不管你是在车企做研发,还是只是被日益智能的车搞得头大,你会愿意把自己的生活交给越来越有自我意识的汽车吗?这,或许才是30万-50万市场新危机的下一个爆点。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