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

听说最近北京宝信行突然关门大吉,数百宝马车主的钱和保养服务一下子打了水漂,维权还难上加难。

你说这事怪谁?

怪车主太天真,还是怪豪车品牌不作为?

这些年,买车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愿意买豪车的人其实本着“不图别的,就想图个省心”,结果真遇上事儿才发现,品牌光环有时候也是个泡沫。

咱们换个角度想想,这件事有点像买火车票,买的时候窗口排大队,头等舱多花了钱想着体验好,结果火车开到一半停了,列车员跑了,说是外包司机的锅。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你去找铁路总公司,人家说这趟车是包出去的,跟我无关。

你说这个理儿站得住脚吗?

宝马这么大的牌子,给宝信行那么多年授权,出了事就一句“自营业务、和我无关”,这换谁能服气?

大家都知道,买宝马、奔驰这类豪车,和买国产车或者普通合资车,心理预期不一样。

花了大价钱,图个服务和品质。

尤其是各种保养套餐、延保服务、双保无忧这种,明码标价的“安心保障”,结果到头来成了空头支票。

这事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信任被糟蹋了。

你说让人以后还怎么敢相信品牌授权4S店?

每次买车是不是都得先查查这公司有没有跑路风险?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更讽刺的是,很多买了双保无忧套餐的车主,钱花了,保养服务才刚用两次,就告诉你服务没了。

让你去新的经销商,去了才发现得自己谈价,原先的合同没人认。

你买的是宝马的“保障”,结果最后只能靠自己和新店家磨嘴皮子讨价还价,这事搁谁都觉得窝心。

宝马中国始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说是宝信行的事,自己只管新车质保,其他概不负责。

这种做法,真的合适吗?

再看宝信行,号称宝马全国最大的经销商之一,开了十几年楼都成地标了,说关就关。

提前一点风声都没有,钱提前收得干干净净,最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一地鸡毛。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健身房跑路的新闻,办卡千万别办太多次,因为老板跑得比你锻炼还快。

可问题是买车和健身房不一样,汽车4S店背后有品牌、有授权、有背书,老百姓才敢放心掏钱。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现在经销商倒了,品牌一句“没管住”就了事,这等于把风险都甩给消费者了。

说到底,这事为啥会发展到今天?

其实根子不光在于宝信行的经营危机,背后折射的还是中国传统4S店模式的全面崩盘。

以前4S店生意好做,市场还没饱和,大家都能喝汤。

可这几年,新能源车崛起、互联网卖车冲击、价格战一轮轮打下来,传统经销商活得越来越难。

这时候,运营成本高、负债重、进货压力大的大4S集团第一个撑不住。

广汇、庞大这些巨头,前几年还风光无限,如今纷纷退市、债台高筑、门店关门,豪车也救不了。

为什么呢?

以前豪车靠品牌光环,动辄加价、服务傲慢,消费者咬牙也认。

可现在新能源车一便宜、智能化、服务灵活,消费者眼睛越来越亮,谁还愿意被宰?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宝马为了保销量,开始大幅降价,终端优惠动辄十几万,老车主刚提车新车价又降,气得跳脚。

4S店更惨,进价高、卖车还亏本,保养业务又被外面连锁店和互联网平台抢走。

你说这还能不出事吗?

回到宝信行这事,最让人无力的是,车主维权无门。

哪怕大家一合计,组团起诉都难。

合同里专门埋了“只能去上海仲裁”的坑,北京车主跨省去仲裁,成本高得离谱,还不一定有结果。

这就是典型的霸王条款。

你说咱们平头百姓,谁能天天盯着合同里的字眼揪漏洞?

真遇上事儿,就是被动挨宰。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就算好不容易打赢官司,企业名下没钱没资产,也是白搭。

这不就是“合法赖账”嘛。

更逗的是,双保无忧合同签的时候,签的还是外地注册的公司,不是宝马中国,也不是北京本地公司。

你想找人都找不到。

这种“多层外包+掩体公司”的手法,和P2P、网贷暴雷套路何其相似?

以前咱们说,买大品牌就是买靠谱,结果现在发现,大品牌也会玩文字游戏,遇到事“踢皮球”比小作坊还溜。

那消费者怎么办?

有人说,既然品牌和经销商互相甩锅,干脆以后买车就别信所谓的官方授权,能去直营就去直营,服务能选更灵活的小店就不去4S。

可问题是,汽车行业不像买衣服,售后、配件、事故处理都高度依赖品牌体系。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你让普通百姓怎么选?

谁来管住这些品牌商的“授权责任”?

是不是以后每家公司都能甩锅给代理、甩锅给外包公司,出事就让消费者自认倒霉?

站在品牌方的角度看,宝马中国当然也有难处。

经销商那么多,分布全国各地,真要每家都看得死死的,成本太高。

可既然你收了授权费、让经销商用你的名字招揽客人,消费者出事你就有责任兜底,这不是道德问题,是最基本的诚信和底线。

如果连宝马这样的老牌豪车都想当“甩手掌柜”,以后谁还会信任大品牌?

其实这事对宝马的影响,比想象中还要大。

不是说亏几个钱、失去几个客户的问题,而是以后在中国消费者心里,宝马的品牌信用会被大打折扣。

你想啊,谁愿意花几十万买个担惊受怕?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本来中国市场是宝马的全球大本营,现在新能源车一起来,豪车的“光环”都快掉光了。

你还不想着怎么服务好客户,反而推责任、让客户打官司,这不是自己砸自己招牌吗?

再说回整个行业,豪车经销商的倒闭潮,其实是大势所趋。

以前靠品牌、靠地段就能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现在车企都在试水直营、代理新模式,砍掉中间环节,提服务降成本。

4S店如果不转型,早晚都得出事。

可问题是,转型的阵痛、老客户的善后,谁来负责?

品牌方不能只想着省钱,还得想想怎么把那些被“埋单”的老客户安顿好。

不然社会信任一旦丢了,想捡都捡不回来。

北京宝信行关门,宝马车主维权难,数百车辆待处理-有驾

其实,“预付费暴雷”这事,不光在汽车行业泛滥。

健身房、美容院、教育培训、餐饮打卡卡,哪个行业没出过事?

关键在于,监管跟不跟得上,品牌有没有自觉。

一家企业要想做百年老店,不是靠广告吹出来的,是靠每一次危机都能给客户一个交代。

宝马这次的做法,说实话,真不及格。

最后想说一句,花几十万买车容易,遇到事想维权难如登天。

中国消费者的成熟,不该是被套路多了、被骗怕了,而是企业和品牌该拿出更多的担当。

谁都不想当冤大头,也不该让诚信被一次次消耗。

宝马也好,经销商也罢,别光想着怎么挣钱,更该想想怎么把事办到人心里去。

车主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品牌的信誉是千金难买的。

希望这次事件能敲响警钟,别让类似的闹剧再上演。

消费者要有底线,企业更要有良心。

说到底,买豪车不是炫耀,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别让最后大家都变成了“维权无门”的笑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