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布《汽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规范(GB××××-2025)》,明确规定自2026年7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乘用车必须配备符合标准的“外露式机械门把手”,全面禁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这一政策引发行业震动,涉及从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全产业链调整。
一、政策核心条款:从“禁用隐藏式”到“强制外露式”的硬性要求
禁用范围界定:新规明确“隐藏式门把手”包括电动伸缩式、触控感应式、无物理凸起式等所有非外露设计。要求门把手必须满足“常温下5秒内可单手盲操开启”“低温环境(-30℃)下30秒内可操作”“事故后自动解锁并保持可开启状态”三大硬性指标。
技术标准细化:外露式门把手需通过10万次耐久测试、-40℃至85℃极端温度测试、1000N静态拉力测试。同时规定把手与车身间隙不得小于5mm,防止积雪结冰卡滞;把手表面需采用防滑纹理设计,确保湿手或戴手套时可操作。
实施时间与过渡期:2026年7月1日起新上市车型必须完全符合新规;已上市车型给予18个月过渡期,2028年1月1日起所有在售车型必须完成改造。车企需在2025年12月31日前提交整改方案并获认证。
二、安全风险溯源:隐藏式设计的“致命缺陷”全面曝光
事故救援困境:多起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因碰撞变形、电路故障导致无法开启。如2024年杭州新能源车主因隐藏把手失效被困火场,救援人员被迫破窗施救,延误黄金救援时间。
低温环境失效:北方冬季-20℃以下环境,电动伸缩把手常因润滑油凝固、电机卡滞无法弹出。东北地区用户反馈,部分车型冬季需用热水浇淋才能开门,存在烫伤风险。
操作复杂度上升:隐藏式设计需多重操作(如按压、滑动、感应),对老年人、儿童及残障人士不友好。调研显示,60岁以上驾驶员对隐藏把手操作失误率比传统把手高40%。
维修成本高企:隐藏把手集成传感器、电机、控制器,单次故障维修成本达2000-5000元,是传统机械把手的5-10倍。保险公司年赔付额因此增加超10亿元。
三、政策动因深剖:从“创新包容”到“安全优先”的治理逻辑转变
安全底线思维: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自燃、碰撞事故频发,门把手作为“生命通道”的最后防线,其可靠性直接关乎乘员生存概率。政策体现“把安全放在首位”的监管哲学。
用户体验回归:隐藏式设计初期被视为“科技感”象征,但实际使用中暴露诸多不便。政策引导车企从“炫技”转向“实用”,回归用户真实需求。
行业标准统一:此前各车企门把手设计五花八门,缺乏统一安全标准。新政建立全国性强制标准,消除“设计差异导致安全差异”的乱象。
产业升级推动:外露式机械把手看似“倒退”,实则推动技术创新。如要求把手集成防误触锁止、碰撞自动解锁、低温自适应润滑等新功能,倒逼零部件企业升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