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开车就哈欠连连、眼皮难抬,不开车反倒头脑清醒?

图片手握方向盘,眼前是笔直的高速路,温暖的阳光透过车窗,耳畔是引擎的低鸣...这本该是惬意的场景,却成了许多人眼皮“千斤重”、哈欠连天的战场。为何方向盘成了“催眠器”,不开车反而精神抖擞?这背后藏着身体与环境的微妙博弈。

一、方向盘前的“困局”:多重因素交织

开车时的困倦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 静态姿势,气血不畅
驾驶要求身体长时间保持相对固定的坐姿,尤其长途驾驶。这种静态姿势限制了肌肉活动,显著减缓了全身气血运行的速度。图片

  1. 气血阻滞,清阳不升: 中医认为,“久坐伤肉”,主责在脾。脾主肌肉,久坐不动则脾气受损,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气血生成不足且运行缓慢,无法顺利上达头面濡养清窍(大脑、眼睛),导致“清阳不升”,头目失养,自然昏沉欲睡。

  2. 筋脉拘挛,肝气不舒: 长时间固定姿势,尤其肩颈、手臂紧张,容易导致筋脉拘挛。中医讲“肝主筋”,筋脉拘急反映了肝气运行不畅(肝气郁结)。肝气郁则疏泄不利,影响全身气机的调达,进一步加重困倦感。


(二) 心神高度专注下的“暗耗”
驾驶需要持续集中注意力观察路况、判断距离、操作车辆。这种精神的高度集中,实则是一种持续的消耗。图片

  1. 心主神明,过用则疲: “心藏神”,主导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长时间、高强度地集中精神,过度消耗心神(心血、心气)。心神失养,难以维持清明,疲劳困倦便如影随形。

  2. 紧张焦虑,肝气郁结: 复杂路况、拥堵、赶时间等带来的压力,容易引发紧张焦虑情绪。中医认为情志不遂易致“肝气郁结”。肝郁不仅本身可致情绪低落、疲劳感,还会影响脾胃功能(肝木克脾土),形成恶性循环。


(三) 单调环境的“感官抑制”
高速公路、固定不变的景色、持续的发动机噪音或密闭空间内循环的空气,构成了一个相对单调、缺乏变化的环境。图片

  1. 五感刺激不足,神明失养: 持续单一、低水平的感官输入,难以有效刺激大脑维持兴奋状态。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活动会趋于抑制,如同进入“省电模式”。

  2. 密闭空间,浊气内生: 长时间关窗行车,车内空气流通不畅,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中医认为“浊气”弥漫,清阳受扰,亦会影响头面清窍的清爽,令人昏蒙。


二、不开车时的“清醒”:气机畅通,心神得养

不开车时状态截然不同,恰恰避免了上述因素的困扰:
(一) 活动自由,气血畅行
日常活动如行走、站立、变换姿势,能自然调动肌肉筋骨,促进全身气血流通。图片

  1. 脾健气旺,清阳得升: 适度活动有助于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且运行顺畅。清气(精微物质)能顺利上达头面,濡养脑窍,自然神清气爽。

  2. 筋脉舒展,肝气条达: 身体活动使筋脉得以舒展,有助于肝气的疏泄调达。肝气畅则气血和,情绪平稳,精力充沛。


(二) 心神张弛有度
不开车时,注意力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转移和放松,无需持续高强度集中。图片

  1. 心有所养,神明自安: 心神得以间歇性地休养恢复,避免了持续过耗。心神得养,则思维敏捷,精神饱满。

  2. 情志舒畅,肝脾调和: 脱离了驾驶压力源,情绪更易保持平和舒畅,减少肝气郁结的机会。肝气调和,则有助于脾胃功能正常发挥(脾不受克),气血生化充足。


三、个体差异:为何有人特别明显?

(一) 体质是根本

  1. 心脾气虚体质: 图片平素易疲劳、气短、心悸、食欲不振、饭后易困者,心气心血不足、脾气虚弱,驾驶时心神、气血的消耗更甚,困倦感尤为突出。

  2. 痰湿内盛体质: 图片体形偏胖、肢体困重、口中粘腻、大便粘滞者,体内痰湿较重。痰湿易阻滞气机,困遏清阳。久坐开车如同“湿困”加“气滞”,头重如裹、昏沉嗜睡感更重。

  3. 肝郁气滞体质: 图片平素情绪易波动、胸闷胁胀、喜叹气者,肝气本就不畅。驾驶时的压力和固定姿势更易加重肝郁,导致困倦和烦躁并存。


(二) 生活习惯影响

  1. 睡眠不足:图片 熬夜、睡眠质量差是开车犯困最直接、最危险的因素。心神本已亏虚,再经驾驶消耗,难以支撑。

  2. 饱食后开车: 图片饭后大量气血汇聚于脾胃进行消化,大脑供血相对减少,此时开车如同“雪上加霜”。

  3. 药物影响: 图片某些感冒药、抗过敏药(含抗组胺成分)、镇静类药物有明显中枢抑制作用。


四、中医锦囊:助您行车清醒又安全

(一) 开车前:固本培元

  1. 保证充足睡眠: 图片这是根本之策。长途驾驶前务必充分休息。

  2. 饮食清淡适量: 图片避免开车前大量进食,尤其避免高脂、高糖、过饱。可备些提神醒脑小食,如酸梅、薄荷糖(少量)。

  3. 按揉醒神穴位: 图片出发前或服务区休息时,用力按揉“太阳穴”(眉梢与外眼角连线中点后凹陷)、“风池穴”(颈后枕骨下两侧大筋外侧凹陷处)、“百会穴”(头顶正中),每穴1-2分钟,有助提神醒脑、升举阳气。


(二) 行车中:调畅气机

  1. 适时通风换气: 图片保持车内空气新鲜流通,避免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开窗或合理使用外循环。

  2. 巧用感官刺激: 图片听节奏感较强、熟悉的音乐或广播节目(音量适中);咀嚼无糖口香糖;清凉油/风油精涂抹太阳穴或人中穴(注意安全操作)。

  3. 规划休息时间:图片严格遵守“逢三进一”原则(或每1-2小时),务必停车休息15-20分钟。下车活动肢体,做伸展运动,如扩胸、转腰、踮脚尖、拍打胆经(大腿外侧),促进气血流通,疏肝利胆。

  4. 简易穴位刺激:

    图片

    红灯或安全停车时,掐按“合谷穴”(手背虎口处,第一、二掌骨间中点稍偏食指侧)、“内关穴”(腕横纹上三横指,两筋之间),有助宽胸理气、宁心安神。


(三) 长久之计:调养体质

  1. 强健心脾: 图片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耗伤心血。饮食有节,常食健脾益气之品,如山药、莲子、小米、红枣(痰湿重者慎用红枣)。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以助气血流通。

  2. 疏肝解郁: 图片保持情绪舒畅,学会减压。可饮用玫瑰花茶、陈皮茶。按摩或拍打两胁肋部(肝胆经循行区域)。

  3. 化痰利湿: 图片饮食清淡,少食肥甘厚腻及生冷。可适量食用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白萝卜等。坚持适度有氧运动排汗除湿。

  4. 寻求专业调理: 图片若困倦严重且长期存在,伴有明显体质偏颇症状,建议咨询中医师,通过中药、艾灸、针灸等方法进行个体化调理,改善体质根本。


醒神箴言: 手握方向重如山,气血困顿神难安。通风活动疏肝郁,心脾强健路自宽。

方向盘前的清醒,关乎安全,更系于自身气血的充盈与通调。了解身体的“困意密码”,善用中医智慧调养体质、调整习惯,定能让每一次出行都神清气爽,平安抵达。

温馨提示: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写的不错,请点赞、收藏、转发和关注,您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谢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