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出闹剧实在让不少人看傻了眼,荷兰那边精心策划,自以为能拿捏住中方,把已经盘活的安世半导体重新抢回去。结果,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安世中国一份公告发出,最先坐不住的,竟然是荷兰的盟友德国。
德国人也顾不上面子了,火急火燎地就找上了中方,那样子,好像生怕晚一秒生产线就要彻底停摆。
德国车企的“芯”病
要说德国最近有多憋屈,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去年欧洲小国立陶宛上蹿下跳,把中德贸易链搅得一团糟,就因为德国不少工厂设在立陶宛,图那边的人工和能源便宜。结果,中方跟立陶宛的矛盾,最后板子结结实实地打在了德国企业身上。
今年这剧本又重演了,而且这次被打中的,是德国的命门——汽车产业。奔驰、宝马这些德国巨头,突然发现自己没芯片可用了!他们的生产线就像等着米下锅的巧妇,可现在,米缸空了。
汽车芯片对精度的要求极高,不是随便找个供应商就能替代的。光是安全性和兼容性测试,就得花上好几个月。可大部分德国车企的芯片库存,只够撑一两个星期。这要是停产半年,等新的供应商到位,新能源车早就把他们的市场份额抢光了。
讽刺的是,这次卡住他们脖子的,恰恰是来自中国的芯片。这让很多人纳闷,不是说美西方一直在卡我们芯片的脖子吗?怎么风水轮流转,被卡的变成他们自己了?德国这回是真怕了,眼看中方似乎没有要把整个欧洲都“连坐”的意思,赶紧跑来求情,生产线可千万不能停啊。
荷兰的“海盗”算盘
这事儿还得从德国的好盟友,荷兰说起。荷兰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心态,一直很矛盾。一方面,它希望中国有点技术,能更好地给它打工,完成来自荷兰的订单;另一方面,它又打心底里不愿看到中国实现技术突破,怕被抢了饭碗。
在荷兰的剧本里,中国最好永远当那个流水线工人,别想着往产业链上游走。可让它自己跟中方硬碰硬,它又没那个胆。这时候,美国递来了“梯子”。有美国在背后撑腰,荷兰的腰杆瞬间就硬了,先是让阿斯麦搞出口管制,到了9月30号,干脆不装了,直接对一家中国企业的子公司下手。
这家公司就是安世半导体。它的身世挺坎坷,最早属于飞利浦,后来经营不善,被中国闻泰科技接手。在中企手里,安世起死回生,成了全球汽车芯片的重要供应商,世界上七成车企都得从它那儿拿货。一辆车上成百上千颗芯片,少一颗都不行。可以说,谁掌握了安世,谁就捏住了全球大部分车企的命脉。
眼瞅着这棵自己当初不待见的树,被别人浇灌得果实累累,荷兰坐不住了,心里想着:这本来就是我的,现在发达了,理应还给我。于是,荷兰政府以“防止技术外流”为名,在拿不出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强行宣布要接管安世半导体。这强盗行径,跟当年大航海时代的“红毛鬼”简直一脉相承。
一张公告掀翻牌桌
为了逼闻泰科技就范,荷兰方面在10月7日通过法院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的职务,还把中方持有的99%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紧接着,安世荷兰总部也配合政府,停掉了对中国工厂的核心原材料——晶圆的供应。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中方的决心。就在荷兰政府搞小动作之后没几天,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就宣布对安世中国工厂的产品实施出口管制。这一下,直接切断了全球近60%的芯片供应来源,精准打击了欧洲汽车产业的“准时制”生产模式。
更绝的还在后头。10月19日,安世中国区直接发布了一封公开信,亮出了自己的强硬立场:明确拒绝执行荷兰总部的任何指令,宣布独立运营。信里说得很明白,员工有权拒绝未经中国法定代表人同意的外部指令,工资福利由中国区自己负责。
这张公告,等于是直接把荷兰总部的控制权给架空了。你不是要接管吗?好,你接管一个空壳子总部去吧。安世真正的产能命脉——承载全球70%封测产能的东莞工厂,牢牢掌握在中方手里。荷兰总部一断供,安世中国立刻切换到中芯国际的晶圆,设计软件也换成了国产的,生产线优先保障国内车企。
谁的诚意能破局
中方这一套“芯片+稀土”的组合拳打下来,荷兰彻底懵了。不仅没拿到安世的实际控制权,还把自己的盟友德国给坑惨了。德国大众、宝马的工厂因缺芯纷纷停产,慕尼黑工厂一天就损失超过1亿欧元。
这下,压力全到了荷兰这边。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一边在议会承认“接管计划未走正常程序”,一边又在10月19日紧急通过外交渠道向中方提出请求,希望赶紧谈谈,解除出口禁令,恢复芯片供应。
但荷兰的态度又很拧巴,嘴上求着办事,身体却很诚实地拒绝认错。卡雷曼斯在电视上公开表示“荷兰的决策无需向任何国家道歉”,对“受美国施压”等核心问题避而不谈。这种“求人办事但不认错”的态度,显然缺乏解决问题的诚意。
结语
目前,中方还没安排高层会面,只是同意进行技术性磋商。局势很明显,球又被踢回了荷兰脚下。安世中国的独立运营,就是中方谈判桌上最硬的底牌。荷兰如果继续在“保留部分否决权”这种问题上纠缠,不拿出真正的诚意,正视自己错误行为造成的损害,那德国车企的停产危机恐怕只是一个开始。这场博弈最终如何收场,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归属,更将给那些妄图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国家,好好上一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