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车展,新品发布会,瞧着都像一个磨具里倒腾出来的。甭管是老牌车企还是新晋势力,PPT 上都是一溜儿炫技的概念,什么“解构式重塑”、“迭代认知”、“肇启纪元”。前些日子瞄了眼零跑新出的家伙什儿,B10,说是2025年上海车展要亮相的。PPT 搞得,那叫一个赛博朋克风。
坦白讲,乍一看,挺唬人的。极简形制、智联座舱、L3级驾驶辅助…… 一股脑儿往上堆砌高精尖词汇,感觉下一秒就要蹿到星辰大海了。只是,细细咂摸,又觉着哪里不得劲儿。
按理说,电车嘛,智能化是标配。可眼下这光景,好似各家都在内卷智能化,较劲续航,比拼提速。结果捏?马路上跑的座驾,瞧着越发雷同,开起来也大差不差。就跟大伙儿卯足了劲儿比拼手机里装了多少 App,可真要常用的,掰着手指头都数得过来。
这零跑 B10 也是这路数。外形设计确乎挺先锋,可回过头想想,市面上 “断舍离风” 的电车还少了么?内饰也弄了个巨幅屏幕,声控交互,听起来挺便捷,可实操起来,当真就那么靠谱么?行车途中,老盯着屏幕瞧,会不会反倒更添几分险象环生?
L3 级别的驾驶辅助,更是陈词滥调了。理论上,L3 允许座驾在特定情境下实现无人干预驾驶,驾驶员也能腾出手脚歇息片刻。只是,这个 “特定情境” 究竟有多 “特定”?真要出了岔子,责任又该算在谁头上?厂家宣讲的时候,总是浓墨重彩地描绘 L3 的妙处,却鲜少提及它的掣肘之处。
你或许会说,科技演进总是利大于弊,不能因为惧怕风险就裹足不前。这话倒也没错。可我寻思的是,科技演进的航向,是不是有些跑偏了?咱们是不是过于顶礼膜拜技术,而忽略了汽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初衷?
就拿续航来说,700公里,听着挺炸裂。可问题是,又有几个人真个儿需要日行700公里?为了死磕更高的续航,厂家不得不扩容电池容量,这不仅徒增了成本,也加重了车身负累。车身重了,操控性就打了折扣,能耗也会水涨船高。这岂不有点缘木求鱼么?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电车等同于 “智能移动终端” 时,是否忘记了汽车本该带来的驾驭乐趣?汽车,不单单是代步的工具,它还承载着人们对自由的憧憬,对速度的渴求。倘若所有的座驾都沦为冷冰冰的 “智能傀儡”,那还有什么盼头?
当然,我并非是要贬损零跑 B10,也无意否定智能电车的发展方向。只是我以为,在追逐技术跃迁的同时,咱们也得扪心自问,什么才是真正举足轻重的。汽车,终归是要给人驾驭的。舒适性、安全性、可操控性,这些最本源的要素,万万不可轻忽。
与大众认知相悖的是,电车的发展,不该仅仅是罗列参数,更应该回归到 “以人为本” 的圭臬。车企们更该多费些心思,去探究用户真切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痴迷于 “高精尖”。
归根结底,车展上那些林林总总的 “新纪元”,究竟能否引领风潮,还得看消费者愿不愿买单。归根结底,真正的好车,不是靠 PPT 吹出来的,而是靠口口相传攒出来的。
就像儿时把玩的玩具车,既没有炫目的屏幕,也没有自动驾驶,却总能带给我们最纯粹的欢愉。兴许,这才是汽车的题中应有之义。若干年后,当我们回想起2025年的上海车展,但愿铭记在心的,不仅仅是那些熠熠生辉的“黑科技”,更是汽车所赋予我们的那份驰骋天地的自由与快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