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日,上汽大众技术中心总监陶海龙在数字化战略会上掷地有声:“与华为的合作将持续深化,并拓展至更多车型平台。”这句看似平常的宣言背后,是德系巨头面对智能汽车生死战的艰难转身。就在三个月前,搭载华为ADS 3.0的大众ID.7改款车型试制车已悄然下线,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深水区。
01 灵魂之争:从抗拒到拥抱的生死抉择
两年前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的“灵魂论”曾掀起滔天巨浪:“与华为合作好比车企失去灵魂,成为躯体。” 这番言论导致双方合作降温。转折点发生在2024年寒冬——奥迪与上汽的电动平台合作突然搁浅,同时ID系列因车机卡顿遭大量投诉,当月销量暴跌32%。
危机倒逼变革。2025年3月,大众集团监事会批准50亿欧元中国专项研发基金,其中近半投向智能座舱与智驾系统。陶海龙在内部会议直言:“当‘躯体’即将枯竭时,必须借他山之石重塑‘灵魂’。” 华为ADS高阶智驾包成为救命稻草。
市场数据印证了选择的正确性:采用华为方案的问界M9上市三个月交付破5万,用户净推荐值达82%。而同期上汽大众ID.7车机故障率高达27%,智能化已成德系车最大短板。
02 技术联姻:从鸿蒙座舱到智驾底层的全面渗透
在安亭秘密实验室,工程师正在调试下一代ID.8的鸿蒙座舱。与问界不同,大众版鸿蒙保留了经典驾驶模式旋钮与HUD抬头显示,这是德系操控基因的最后坚守。更关键的突破在智驾域——华为提供MDC 810计算平台+激光雷达组合,但底盘控制算法仍由大众掌控。
“这是‘躯体’与‘灵魂’的共治模式。”技术负责人展示测试数据:搭载华为ADS 3.0的ID.7改款车型,在模拟暴雨场景的AEB测试中刹停距离缩短2.3米。而大众自研的ESP车身稳定系统,让车辆在雪地麋鹿测试中比问界M9快0.7秒通过。
供应链重组同步进行。原由德国大陆集团提供的毫米波雷达,正逐步替换为华为192线激光雷达;车机芯片从高通8155升级为麒麟9610A。这场替换风暴涉及137家供应商的重新洗牌,本土化采购率将从35%提升至60%。
03 渠道革命:4S店变身科技体验馆的降维打击
上海金沙江路大众展厅内,传统燃油车已被挤到角落。中央C位摆放着搭载华为ADS的ID.7试驾车,车顶激光雷达缓缓旋转。销售顾问不再讲解真皮座椅,而是演示城市NCA穿越外滩复杂路况的实拍视频。
“上周签了32单,七成冲着智驾版。”店长指着价目表解释:带华为高阶智驾包的车型比基础版贵3.2万,但订单占比达65%。更颠覆的是交付流程——消费者扫码预付后,激光雷达与智驾芯片在总装线即时安装,实现个性化硬件柔性生产。
渠道变革背后是库存革命。采用华为方案后,经销商库存深度从2.1个月降至0.8个月。因智能配置可后期升级,展车即标准版,用户选定智驾包后通过FOTA远程开通权限,避免了高配车型压库风险。
04 德系困局:大象转身中的三重枷锁
合作并非坦途。狼堡总部对数据主权的要求成为最大障碍:所有中国道路采集数据需经脱敏处理后传回德国分析,导致系统迭代延迟。某次OTA升级因德方反复核查延误三周,竞品已抢先推送新功能。
组织文化的碰撞同样激烈。华为工程师习惯“夜宵会”攻坚,而德方坚持周末零加班。双方在智驾安全逻辑上分歧更大:华为倾向激进策略允许车辆在虚线处借道超车,德方坚持“厘米级遵守交规”原则。
最尖锐的矛盾在成本控制。华为单套智驾方案报价1.8万元,而大众自研成本仅1.2万但需三年研发周期。财务总监算过残酷的账:若2026年ID系列全面搭载华为系统,单车利润率将下降1.5个百分点。
05 生死竞速:2026窗口期的终极赌局
在宜兴自动驾驶测试场,陶海龙盯着大屏幕眉头紧锁。搭载华为ADS 3.0的ID.8原型车正在进行第278次隧道失联测试,系统必须在GPS中断10秒内重建定位。“2026年是最后窗口期,”他告诉团队,“届时L3法规落地,智驾能力决定生死。”
产品路线图显示破釜沉舟的决心:2025年Q4上市ID.7智驾版;2026年推出与华为联合开发的全新纯电平台“Project Trinity”;2027年落地支持L4的“奥迪+华为”双旗舰。为此,上汽大众已裁撤燃油车研发部,200名工程师转岗智驾团队。
市场正在用脚投票。ID.7智驾版盲订开启48小时收获1.7万订单,其中62%来自25-35岁群体——这个曾被新势力垄断的客群首次大规模转向传统品牌。证券机构预测:若合作顺利,2026年上汽大众新能源车毛利率有望回升至18%。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