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郭文静
出品|滴星视界
理想i8及时改配、乐道L90终于爆卖、小鹏P7高调换代……
最近,“蔚小理”大事不断,“闷声发财”的零跑也在频繁出招,整个新势力阵营看上去斗志昂扬、活力满满、欣欣向荣。然而,已经走过10年+创业历程的新势力们,依然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它们的“护城河”到底是什么?
或者换一个说法,新势力到底有没有“护城河”?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很难说是肯定的。
新势力们“挖”出了什么?
一家成功车企的“护城河”是什么?笔者把这个问题抛给了DeepSeek、豆包、Kimi等AI大模型,它们给出的答案不同,但都认为车企的护城河是一个包含技术、品牌、成本、规模、用户生态、全球化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动态系统。
但是,它们举出的例子里,那些拥有护城河的车企,都会在某一方面有行业公认的优势,比如丰田的精益化生产、BBA的品牌认知、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等。
那“蔚小理零”有什么差异化优势呢?这些标签又是否称得上是“护城河”呢?
关于蔚来,行业公认换电模式和用户服务是其差异化优势,小鹏的标签毫无疑问是其智能辅助驾驶,理想的经营亮点可以用精准的产品定义和极佳的成本管控来概括,零跑则走出了极致性价比的所谓科技平权路线。
创业10年+,这四家企业成功给自己贴上了差异化的认知标签,也在各自的标签下努力“挖”护城河,可惜护城河挖的并不深。
蔚来的换电模式在种种质疑中不断发展,但依然无法完全说服市场,也没有跑通盈利模型;用户服务更是从蔚来的优势,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同时,蔚来在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研发投入的低效、供应链管理的混乱、多品牌的平衡困局、成本管控能力的长期偏弱等,都导致蔚来成了这几家企业中生存压力最大的。好消息是蔚来今年大刀阔斧的开始改革,乐道L90也终于爆火了,但这能否让蔚来今年实现盈利还是未知数。
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的确是一块金字招牌,可小鹏这轮困境反转的剧情,却更多是靠供应链梳理顺畅之后的高性价比车型实现的,而且小鹏正在陷入“纯视觉方案”的单线押注风险中。
零跑的性价比路线风险也很大,因为不建立在供应链垂直整合能力和一定规模体量基础上的性价比路线,门槛过低。
被“颠覆”的理想
为什么要把理想单独拿出来说,因为它是新势力护城河不够深的典型案例。
有盈利业绩加身的理想,原本被认为是新势力中生命力最强的,却在MEGA和i8上两战连败,创始人李想“最强产品经理”的光环暗淡不少。尤其是i8,这是一台在MEGA失利后,理想深刻反思之后的转型之作,结果却并没有给市场带来惊喜。
如果说i8碰撞测试的风波还只是个意外,那么i8上市七天紧急调整SKU就是理想产品定义能力不足的生动体现了,尽管有不少声音在点赞理想的“听劝”和纠错能力,但这跟2022年小鹏G9上市48小时内二次上市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因为企业对于市场需求掌握不精准。
这样的问题绝不应该出现在以产品定义能力著称的理想身上,就算理想i8此次改配后会取得比当初小鹏G9更好的销量成绩,也无法弥补这次事件对理想品牌力的削弱,而且也让理想后续i系列车型的处境更加艰难,如果后续新车无法一击即中,“事不过三”的魔咒很可能瞬间击垮理想所谓的“护城河”。
一旦市场认为理想的产品定义能力只对空白领域有效,对红海同样无能无力,那就意味着理想这个标签没了。
顺便提一句,成本掌控能力可以帮理想更快盈利、活得更久,但在纯电供应链已经成熟且卷过多轮的前提下,大概率很难成为i系列的杀手锏,更何况从i8定价看,理想明显还带着对增程车高毛利定价逻辑的路径依赖。
理想显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努力给自己加一个“AI”的标签,“ALL IN AI”也好,VLA模型也罢,都是打造另一个差异化优势的尝试,但落地尚远,讲故事的成分大于体验上的提升,况且被各种新概念洗脑过的消费者也没那么好忽悠了。
更大的威胁是什么?
正如前文所言,护城河是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个长期积累的结果,而新势力们的问题恰恰是时间窗口不够了,传统主机厂的反攻已经拉开帷幕,这轮反攻的可怕之处在于技术优势从供应链到主机厂的“反转”。
在新势力的十年发展期,给消费者最初的印象是“新”,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都是新势力破局的核心武器,但我们必须清楚一点,这些“新”背后是快速崛起的中国智能电动车供应链。
没有供应链的成熟,新势力也压根不会在那个阶段扎堆杀入汽车领域。
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杨昭认为,在中国汽车智能电动化转型的这个阶段,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技术上,供应链企业都跑赢了主机厂。这让新势力得以站在供应链企业的“肩膀”上,实现了对传统主机厂的“部分”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
不过,伴随着主机厂的技术发展、供应链整合,以及新能源车销量规模提升,这种优势正在发生逆转。
一方面,通过对供应商体系的梳理,对供应商技术的消化吸收,传统主机厂也基本已经补齐了短板,比如智能辅助驾驶,在“华大地魔”的支持下,行业整体智能辅助驾驶的水平都在提升。
另一方面,传统主机厂自研的技术优势、规模化的成本优势愈发凸显,一个例子是今年的9系SUV之争,领克900的成功证明,当传统主机厂发挥出发动机和变速箱的优势,打造出更高效、更强劲的插混/增程车后,新势力的优势会被极大削弱。
成本方面更不必谈,比亚迪和吉利的垂直供应链整合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是新势力当前这点体量无法比拟的。
当下新势力们还有“先发优势”,但传统主机厂的攻势也越来越猛,明年合资品牌的一轮攻势也将杀到,新势力们的生死局还有得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