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众泰称作“中国版的抄袭工厂”,这话并非空穴来风。 2012年,众泰网罗了比亚迪的元老级人物夏治冰,结果像扔进油锅的一把火,引发汽车圈大地震。
夏治冰在比亚迪参与过F3项目,这一点很多人知道。 短短几个月后,他在众泰的影响就像病毒一样传播开来:拿来主义彻底上身。
2013年,众泰推出了T600。 一眼看过去,你会怀疑审美共识出了问题——前脸像大众途锐,侧面有奥迪Q5的影子,内饰还能瞥见奔驰的雏形。
但市场给了答复:宣传铺天盖地,加上够大的身材,T600月销一度冲到近万五。 车主们仿佛被一种“低价开豪车”的幻觉俘获,很多人干脆买回来换个豪车徽标继续装X。
摹仿成了众泰的主旋律。 从2013到2016年,一连串“很像但又不完全相同”的车型被推向市场。
到了2016年双十一,众泰把SR9当成压轴好戏——长得极像保时捷卡宴,定价只要十万多,前几万名还有补贴。 效果显著:话题满天飞,销量也上去了,连车展上都能看到“保时捷高管微笑参观”的画面,堪称公关教科书级别的操作。
但好景不长。 外表能骗一阵子,技术却很难瞒天过海。
众泰并未形成自己的发动机和核心底盘技术。 车上大量采用外购动力,比如沈阳三菱、上汽老平台的机型。
表面光鲜,质量问题频出。 SR9那些看起来“挺像豪车”的地方,经不起时间和公里数的考验。
车主修车频繁,抱怨不断,甚至影响了他们的“约会计划”。2016年,众泰销量峰值约33万台,之后便一路下滑。 更麻烦的是,商业运作里的灰色地带开始被放大。
经销商因欠款、补贴问题与厂家对簿公堂,消费者和渠道的信任被逐步侵蚀。 2019年底,众泰官网高调宣布TS5是“真正原创的国六车型”,宣言里谈未来、讲原创,语气豪迈。
很多人看了直呼:画饼高手又上岗。 经不起市场和法规检验的设计,终究难以长期生存。
新能源领域也没能救场。 最早布局的名号在口号里响亮。
实际落地却多为“油改电”或借壳、借资质的项目,被举报、被质疑的新闻从未真正停歇。 某些车型因资质问题被曝出风波后,运营方发生变更,公众对众泰的技术实力和合规能力产生怀疑。
如果把众泰的兴衰当成一出戏,它展示了两个真相:一是市场对“便宜且像豪华”的渴望很真实;二是没有技术和质量做后盾的商业模式迟早会被现实撕碎。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资本玩法占据主导,造车这件事就从技术工程变成了财务博弈。
有人被指通过资产运作获取巨额收益,留下的是工厂、经销商和车主的账单。 咱们不妨问一句:一个车企如果只会“学样子”,而不肯把时间和钱花在研发上,能走多远?现在是新能源和智能化大变革期。
这种靠外观噱头博流量的玩法,能在下一轮竞争里活下去吗?你怎么看,愿意花钱买一辆“像豪车”但不够可靠的车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或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