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开新能源车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已经成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出行方式和用车习惯的巨大改变。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场景:一位车主坐进自己那台科技感十足的新能源车里,中控台上一块比平板电脑还大的屏幕闪闪发光,显得特别高级。
但紧接着,他却熟练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啪”地一下卡在空调出风口的支架上,然后点开手机上的导航软件开始设置目的地。
这就让很多人感到困惑了,车上明明有那么大、那么清楚的导航屏幕,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坚持使用屏幕小得多的手机来导航呢?
难道那块炫酷的车载大屏,真的只是个价格不菲的装饰品吗?
这背后,其实涉及到技术、习惯和未来发展的多重因素,值得我们好好探究一番。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根本性的不同之处。
手机导航,无论做得多么出色,它本质上只是手机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一个功能强大的外部工具。
而新能源车的车载导航,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品牌推出的新车型,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软件,而是被深度整合进了整台车的“神经网络”之中,成为了车辆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个区别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但它在实际使用中的体现却是天差地别,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所有电动车主都无法回避的“续航焦虑”问题。
设想一下,一位车主准备开着他的电动车进行一次三百公里的长途旅行。
他用手机导航一查,路线清晰,路况良好,预计三个半小时就能到达。
于是他放心地出发了。
但手机导航并不知道,为了让家人坐得舒服,他把空调开得很足;为了旅途不无聊,车载音响也一直播放着音乐;更不巧的是,今天还是个逆风天。
这些因素都会显著增加车辆的电能消耗。
结果,车开到一半,车主惊恐地发现,仪表盘上显示的剩余续航里程正在以惊人的速度下降,按照这个趋势,根本无法抵达目的地,而前方几十公里内又没有充电站。
这种被困在半路上的恐慌和无助,是许多早期电动车主都经历过的噩梦。
手机导航能精确计算路程,却无法计算车辆的“能耗命脉”。
而先进的车载导航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以现在市场上一些主流的国产新能源车为例,比如传祺S7,它的导航系统与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完全打通的。
当车主在车机上设定同样的目的地时,系统不仅会规划路线,还会实时调用车辆的各项数据,包括当前剩余电量、电池温度、当前驾驶模式下的平均能耗,甚至会结合路线的海拔起伏来综合判断。
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兼贴心管家,会给出一个非常精准的续航预测。
如果它判断当前电量不足以直达,就会主动提示:“根据您目前的电量和驾驶习惯,直达目的地风险较高。已为您在路线中智能规划了一个途经的超充站,您只需在那里停留十五分钟,即可补充足够续航,安心到达。”这种与车辆“心意相通”的能力,是任何外部的手机导航都无法比拟的。
更不用说物理层面的优势了,十几英寸的高清大屏,无论是看地图还是识别复杂的立交桥岔路,都比小小的手机屏幕清晰直观得多,驾驶员的视线不用频繁地在前方道路和手机之间切换,极大地提升了行车安全性。
当然,肯定会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你说得都对,可我以前那台车的车机地图,几年都不更新一次,家门口新修的高速公路它都不知道,还傻乎乎地让我去绕远路,体验太差了!”这种抱怨确实说出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车机导航的痛点。
尤其是一些合资品牌和老款车型,地图数据陈旧,更新一次不仅要专程跑去4S店,可能还要付一笔不菲的费用,久而久之,车主们自然就对它失去了信任,转而投向了永远保持最新数据的手机导航。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时代已经变了。
在智能网联技术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实现了“弯道超车”。
现在市面上的主流国产新能源车,几乎都标配了OTA(空中下载技术)升级功能。
这个技术名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就是汽车能像我们的智能手机一样,通过连接网络,自动下载和安装系统更新包。
这意味着,无论是地图数据、导航软件功能,还是车载系统的操作流畅度,都可以持续地获得优化和升级。
厂家今天发现了一个软件漏洞,可能下个星期就能通过OTA推送一个补丁给所有车主修复掉。
地图数据更是可以做到与高德、百度等主流手机地图公司同步更新,确保你走的每一条路都是最新的。
这种“常用常新”的体验,彻底颠覆了人们对车机导航“老、旧、慢”的刻板印象。
与此同时,手机导航也在不断进化,它在生活信息点的更新速度上依然保有优势,比如一家新开的网红餐厅或者一个临时设立的便民核酸点,手机地图的收录速度往往更快。
于是,车机和手机导航之间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有趣的竞争与融合并存的局面。
车机在努力学习手机的快速迭代和丰富生态,而手机应用厂商也在积极地与汽车厂商合作,希望将自己的服务更好地融入到车载环境中,比如苹果的CarPlay和华为的HiCar就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
在这场技术的“军备竞赛”中,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那么,作为一个普通驾驶者,在日常生活中到底该如何选择呢?
其实,最明智的做法不是非黑即白地“二选一”,而是根据不同的场景,发挥二者各自的长处,让它们协同作战。
当进行长途旅行,尤其是驾驶电动车需要精确规划充电时,车载导航无疑是首选,它提供的安全感是手机无法给予的。
在城市里遇到那种五六层、出口繁多的复杂立交桥时,很多车机系统自带的AR实景导航功能,能将箭头直接投射在真实的道路画面上,让你对路线一目了然,彻底告别走错路的烦恼。
并且,在驾驶过程中通过“你好,XX”这样的语音指令来操作导航,双手完全不需要离开方向盘,安全性不言而喻。
而手机的灵活性则体现在其他方面。
比如,车已经停进了巨大的地下停车场,但距离商场里的目标店铺还有一段步行距离,这时拿出手机切换到步行导航模式,就能实现“最后一公里”的无缝衔接。
又或者,朋友在微信上临时发来一个定位,让你去一个不知名的小巷子里碰面,用手机直接打开导航显然比在车机上费劲输入要方便得多。
更高阶的用法,是善用车机与手机的互联功能。
很多车型都支持将手机上查好的地址一键发送到车机,上车后无需任何操作,导航自动开始,既享受了手机查找的便利,又获得了车机大屏导航的安全与舒适。
展望未来,车载导航的发展空间将更为广阔。
它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成为一个能思考、会学习的出行伴侣。
未来的导航系统,或许能根据你的日常通勤习惯,在你出门前就主动推送路况信息,并建议最佳出发时间。
它还能结合天气预报,在检测到前方路段有大雨或积雪时,自动为你规划出一条更安全的路线。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它将与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深度绑定。
高精度地图将成为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基石,它包含的数据将是厘米级的,不仅有路,还有路上每一个交通标志、每一条车道线、每一个井盖的精确位置。
到那时,导航系统将不再是给“人”提供建议,而是直接给“车”下达指令,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真正的“大脑”和“指挥官”。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今天关于车机和手机导航的讨论,只是这场伟大出行变革序幕中的一小段插曲。
而在这场变革中,以中国品牌为代表的汽车工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引领着我们驶向一个更加智能、便捷、安全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