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

一提起新能源车,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争议和对立马上就冒出来。有些人看着新能源车一路高歌猛进,叫好声一片,资本市场沸腾。可在另一边,你去问问传统汽修师傅,他们脸上的表情就比天气还复杂。甚至直截了当地说,"新能源车,我们真是打心眼里嫌弃"。

这是不是师傅们老古董、守旧、不识时务?为什么会有这种抵触情绪?新能源车真就那么不招待见吗?其实远不止表面这么简单。

咱办法先来想个问题:你愿意做一份正值上升期的工作,还是眼看着这碗饭越吃越难下咽?汽修师傅其实根本不是不识货,他们太知道什么叫“技术革新”了。问题在于,这轮革新让很多“老本行”直接被“抄了家”。

那咱捋一捋,新能源车到底“害”了谁?首先,燃油车的动力总成——发动机、变速箱啦,还有乱七八糟的各种机械零件,体积大、门槛高,修理靠的是经验积累和手艺。说难听点,这屋子里的汽修师傅们,哪一个不是趴在车下摸爬滚打了半辈子,油都快喝出花生香了?

但新能源车一来,怎么不一样了?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结构简单、零部件大幅减少。“小毛病”能靠软件升个级就搞定,大故障主机厂一刀切地“打包”,不是更换就是整个总成走起。不少老司机直言,就算摸透原理,人家主机厂还不给你下手的门路——主控权全归厂家,维修手册基本绝版,大部件代码全靠厂家授权,师傅们手里一把铁锤却无米可炊。

你说这气人不气人?干了半辈子的老行当,一夜之间成明日黄花。网络段子有个说法,“现在修新能源车,不是修车,是刷软件、码固件,维修师成了IT小工。” 真假先不论,但这种声音传得广,已经说明问题。

还不止这点。有些师傅想自学点新东西,或者通过“黑科技”解锁维修权限,结果不但背上官司,有的还面临高额索赔。这年头,修车能修进法院也真是够新鲜。你说这情分往哪搁?

咱换位想一想,如果你家吃饭的手艺突然变成了“违章操作”,甚至“违法乱纪”,你心里是不是堵得慌?更别提有的博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想帮车主省点钱,还要被巨头车企大笔索赔,辛辛苦苦自媒体做几年,可能一场官司归零。试问,谁还有心思安心“修车”?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但这就怪新能源车吗?其实,这更像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举个例子,以前做木匠的,看到塑料制品来了,能不气吗?但这挡得住时代洪流吗?现在马路上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过半,而且上市的速度和车型越来越快,看起来就像一场无声的“吞并运动”。

可为啥汽修师傅“集体不满”?难道仅仅是技术跟不上?怕失业?人都知道“技多不压身”,何况这帮人都不是光靠吃老本的?

其实根本不是他们懒或者保守,大部分汽修师傅骨子里是自食其力的铁汉子。问题在于,这次新能源转型,给他们留的出路实在太窄——一方面,主机厂的维修权限死死锁住,安全、技能要求水涨船高,新手师傅想转型得从头学工程、学电子、学编程,哪有那么容易;另一方面,民间维修空间被官方“卡脖子”,连操作空间都不给,被动挤到角落里捡零碎,口袋自然越来越瘪。

更关键的是,大部分新能源车的保养、质保周期都被拉长,很多小毛病主机厂免费搞定,坏事一出直接换全新大件。过去那个“油、水、气、转、修、补”的黄金时代,一下就没了想象空间。

这就有个天大的矛盾:车主和汽修工谁的权利更应该被保护?主机厂堵死自主维修,号称为了“安全”和“数据合规”,可消费者大把的钱却都流进了4S店,汽修小工只能靠边站,这公平吗?

这里有个有意思的悖论:主机厂能把自己的车远程锁电、锁功能,但你的“买断”到底买了什么?前阵子奔驰、特斯拉那套软件付费开新功能,把车主气得直跺脚。原来你花几十万,可能只是买了一辆“月卡会员”。方向盘加热、座椅通风、加速包……这些纯软件解锁的小功能,硬件都早装好了,偏得加钱开锁。说好的是“拥有权”,买完突然发现只有“使用权”。全球都在闹,所谓“数字产权”大热,现实却让人迷惑:买车像买皮肤,修车像在线付费。

汽修师傅呢?想提升技术,社会培训资源极其有限。上有政策,下有堵点。相关职业新证从去年才正式出台,全国专业的新能源车修理工还不到需求的十分之一。“师傅的车间转型,没人扶,没人教”,这是最扎心的地方。

这不就是典型的技术革新产生的阵痛吗?产业升级,大佬赢麻了,可底层劳动者的利益缺乏有力保障,“被动转型”,其实是很多人无能为力的“被选择”。有网友调侃:“新能源车火了,汽修师傅凉了”。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但是,新能源车该不该普及、智能化趋势能不能倒回去,那纯属天方夜谭。产业要进步,旧行当就会被某种方式淘汰。焦虑属实没错,可这不全怪新技术,关键是没给基层工人一条活路。

真正麻烦的,是社会对技能和劳动的重新定义没有跟上新节奏。新能源汽车想补上后市场短板,必须补齐技工队伍短缺的短板,开放合理维修权限,建立有利于多方共赢的维修、培训新生态。否则迟早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

也没人规定修车师傅就要一辈子修汽油车。很多行业老炮儿其实是适应力最强的。他们能够活下来,全靠自己摸爬滚打。现在有技术、有资源的地区师傅已经转型学起新知识,国家和主机厂如果能提供更规范更普适的培训和认证,让这些老手们转型,难保以后新能源车不会有一批新“神医”。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所以,依赖“封闭系统”锁死利润的思路,终究走不长远。市场变了,利益分配也该变。汽修师傅们的“嫌弃”和抵触,是在为自己争最后一口生存的气,而不是给技术进步添堵。经济利益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本质都是刀锋上的选择题。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真正的出路是什么?多给基层维修从业者一点上升的跑道,少一点没得选的被动。社会要给他们喘息和转型的时间,主机厂也别把所有维修权捏死,适当开放,共享利益,技术才有人才,市场才可持续。

说到底,新时代的“师傅”不是不想学、不想转,是没法学、没人带、没地方练。他们的“嫌弃”,其实是一种疗伤,是对失去掌控权和尊严的哀叹。可一旦给他们新机遇、更多话语权,师傅们的底子、经验、嗅觉,绝不会输给数字化的技术官僚。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所以各位,别只记住新能源汽车荣耀背后的资本神话,更要看看被这轮洪流裹挟到边缘、却依然擦汗喘气、咬牙坚持的那群汽修师傅们。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新能源车闯入市场,汽修师傅转型难,维修权限收紧-有驾

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可所有进步都不该靠某一代人的牺牲换取。只有这样,新能源车的明天才能真正跑得更远、更稳。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