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集团,这块牌子往那一杵,自带一种泰山北斗的范儿,毕竟是曾经的销量扛把子。可近来,这位“老法师”也显出几分捉襟见肘。年报一亮,扣非净利亏空了54个亿!这可是十六载光阴里的头一遭滑铁卢。更扎眼的是,上汽通用,往昔的“聚宝盆”,如今产能利用率竟仅余二成二。换句话说,十条产线,能勉强支棱起两条。这光景,任谁瞧了都得倒抽一口冷气。
你说,这桩桩件件,到底作何解?莫非是老将迟暮,跟不上这风云变幻的世道了?抑或是被后起之秀拍在沙滩上了?
从表象看,是比亚迪抢尽风头,新能源车企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合资品牌日渐式微。上汽通用关停厂房,计提资产减值,这些都是明晃晃的“割肉”。销量数据也明明白白地摆在那儿,除了智己和正大,其他品牌几乎全盘溃退。
然则,当我们习焉不察地将缘由归咎于“市场竞争白热化”、“新能源转型踯躅不前”时,是否忽略了更为深邃的脉络?
须知,上汽集团可不是个阿猫阿狗,而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擘。它不仅维系着数以万计员工的生计,也左右着整个汽车产业链的走向。它的转型,断非换个电池、加个电机这般轻描淡写。
从内观之,上汽的“老本”太过殷实,也未尝不是转型的羁绊。经年累月,靠着合资品牌“躺赢”,路径依赖症候群根深蒂固。船大难掉头,想一蹴而就地拥抱新能源,又岂是易事?况且,内部利益错综复杂,革新的阻力可想而知。
从外观之,中国汽车市场早已物换星移。消费者愈发谙熟车辆之道,也愈发吹毛求疵。他们不再执迷于品牌,而是更看重性价比、智能化和个性化。而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优势所在。
当然,上汽也在上下求索。重组大乘用车板块,加码自主品牌,荣威和飞凡合二为一,智己汽车玩转高科技,五菱也开始“星光”熠熠。今年一季度,上汽的净利润还略有起色,现金流也渐入佳境。但这些举措,能否真正力挽狂澜,尚待商榷。
有人断言,上汽的痼疾在于体制板结,创新乏力。但也有人认为,上汽的底蕴犹存,只要校准航向,便可重返荣光。见仁见智,各执一词。
实则,上汽的困境,亦是中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在新的时代,技术革新日新月异,市场竞争白热化,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倚老卖老,固步自封。
说句肺腑之言,上汽的未来,不仅攸关其自身的兴衰,也攸关中国汽车工业的前程。它能否成功嬗变,能否在新能源赛道上后来居上,将直接左右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回到最初的诘问,老法师果真廉颇老矣?或许,我们更应叩问的是,老法师能否放下身段,洗心革面,重新启程?盖因,时代变了,博弈的规则亦变了。唯有拥抱变局,方能赢得未来。如同上汽的股价,从低谷反弹了四成有余,这或许是个吉兆。然则,要重回巅峰,恐尚有漫漫长路待其跋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