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破土动工之时,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仅 4.7%,市场还是一片待开垦的蓝海。彼时特斯拉以 “规则制定者” 身份入场,95 万辆年产能的工厂每 30 秒下线一辆 Model 3,几乎不愁销路。但到 2025 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 40%,比亚迪、华为、蔚小理等数十家品牌贴身肉搏,市场从 “产能不足的焦虑” 转向 “产能过剩的危机”。
小米 SU7 上市仅 16 个月交付超 13.5 万辆,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藏杀机。2025 年 7 月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工厂月产能却仅 2.2 万辆,交付周期被迫拉长至 30 周。这种 “订单爆棚与产能难产” 的悖论,恰恰暴露了小米作为后来者的尴尬 —— 在市场饱和前夜,重资产投入无异于火中取栗。
建设一座年产 200 万辆的超级工厂需要多少资金?特斯拉上海工厂总投资超 500 亿元,得州工厂一期 10.6 亿美元(约 76 亿元)仅覆盖 5 个车间。若按此推算,小米需至少投入 800-1000 亿元。尽管小米 2024 年现金储备超 1000 亿元,但汽车业务仍处于 “烧钱期”——2024 年净亏损 62 亿元,毛利率不足 10%。
更致命的是,超级工厂的资金消耗是持续的。特斯拉上海工厂每年电费超 5 亿元,设备维护成本占营收 3% 以上。而小米汽车若要实现 200 万辆产能,仅设备折旧一项每年就需计提 40 亿元,相当于 2024 年净利润的 14.7%。这种 “投入 - 亏损 - 再投入” 的循环,对现金流的压力远超消费电子业务。
小米造车的供应链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2016 年因与三星高管冲突导致 AMOLED 屏幕断供,雷军被迫喝光五瓶红酒赔罪。如今汽车业务虽未重演类似危机,但核心部件仍高度依赖外部供应商:
电池:宁德时代独家供应麒麟电池,2025 年产能优先保障特斯拉、比亚迪
芯片:自动驾驶算力芯片依赖高通,车规级存储由三星垄断
电驱:汇川技术提供电机,但量产良率仅 92%,低于特斯拉 95% 的水平
这种 “关键环节受制于人” 的局面,使得小米难以复制特斯拉的垂直整合优势。即便已引进 4 套 9100T 压铸岛,实现后地板 72 零件合一,但压铸合金仍需进口,每吨成本比特斯拉高 12%。
中国对汽车产能的调控堪称全球最严。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新建工厂需满足 “设计开发能力、生产一致性保证能力” 等 12 项硬指标。小米北京工厂二期 30 万产能审批耗时 18 个月,若申报 200 万产能,需额外提交:
连续 3 年销量超 150 万辆的市场预测报告
自建电池、芯片工厂的可行性方案
单位能耗低于 0.8 吨标煤 / 辆的承诺书
更棘手的是 “僵尸产能” 风险。2024 年工信部淘汰新能源车无效产能超 200 万辆,小米若盲目扩产,可能面临产能指标被收回的风险。
小米选择 “轻资产启动”,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逻辑的博弈:
代工模式:借用北汽工厂实现 “当年签约、次年量产”,比自建工厂节省 24 个月时间
小步快跑:通过 SU7 验证市场后,再逐步扩建产能,避免特斯拉 “先建厂后找市场” 的风险
生态协同:将资源集中于智能驾驶(投入超 50 亿元)和澎湃 OS 研发,而非厂房建设
这种策略虽降低短期风险,却也带来新问题:代工模式导致质量管控难度增加,2025 年 3 月 SU7 因车身异响召回 1.2 万辆;轻资产布局使得供应链响应速度比特斯拉慢 30%,原材料涨价时成本传导周期长达 6 个月。
特斯拉超级工厂的成功,本质是 “技术密度 × 市场红利 × 政策红利” 的三重奏。而 2025 年的小米,既没有特斯拉的专利壁垒(全球专利数量仅为其 1/3),也缺乏当年的市场空白,更难获得地方政府 “土地零地价、税收三免三减半” 的超级政策包。
对于小米而言,克制扩张冲动、修炼供应链内功,或许比追求 “超级工厂” 的虚名更重要。正如雷军在 2025 年供应商大会上所言:“汽车工业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需要耐力的马拉松。” 当市场从 “有没有” 转向 “好不好”,真正的胜负手不在厂房规模,而在技术护城河的深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