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泰展示“下一代出行轮胎”

在汽车行业的创新里,轮胎往往容易被忽视。韩泰近期在“设计创新日”上展示的两项新成果,即便是看似传统的部件,也在经历深刻的技术变革:一款基于3D打印的可持续轮胎,以及一台搭载球形车轮的移动舱。

韩泰展示“下一代出行轮胎”-有驾
图片

首先是3D打印轮胎。这款概念产品采用了可回收与可再生材料,通过3D打印逐层构建,而非传统的大规模橡胶压制工艺。胎面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高效结构,例如蜂巢或叶脉的有机形态,其目标是实现更高的耐用性和能效。关键在于,这一工艺不仅减少了原材料浪费,也使轮胎在报废后更容易进入循环利用体系。对于资源消耗巨大的轮胎产业而言,这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制造与回收逻辑:从“消耗品”转向“循环组件”。

韩泰展示“下一代出行轮胎”-有驾
图片

另一项展示——PathCruizer移动舱——则把车轮的可能性推向了新的方向。它基于WheelBot2机器人平台,搭载专用的球形车轮,能够实现横向、对角移动以及原地旋转。与传统车轮相比,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车辆在狭小空间内的机动性。韩泰提出的应用场景包括机场登机桥和城市交通枢纽,这些场所对精准操控和灵活调度有着明确需求。与机器人公司CALMANTECH的合作,也表明这类实验性平台并非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面向具体的交通系统探索。

韩泰的这些项目并非孤立存在。自2012年以来,其“设计创新项目”已与全球多所顶尖设计院校合作,持续输出概念性产品,如面向自动驾驶的Hexonic智能轮胎、Aeroflow高速胎,以及模块化出行平台。这些成果虽未直接进入量产,却在设计与工程两个维度推动了行业认知的拓展。

韩泰展示“下一代出行轮胎”-有驾
图片

3D打印轮胎与球形车轮移动舱短期内难以直接落地到乘用车市场。但它们的意义在于验证“下一代出行工具”可能的形态与逻辑:轮胎不再只是耗材,而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车轮也不再局限于前进与转弯,而是承担复杂的空间适应性任务。

对未来出行的思考往往始于这些概念化的探索。它们既是汽车科技实验室的前沿成果,也是行业方向的试探信号。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看似超前的设计会率先出现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然后逐步改变我们对“车”这一交通工具的传统认知。

#轮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