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

谁能想到,曾经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小鹏P7+,最近居然又摊上了一个足够让车主们寝食难安的“大麻烦”。

这事说起来其实挺让人棘手,毕竟转向系统本来就是一辆车最最关键的安全保障之一。

你要问怎么个严重法?好家伙,不仅仅是方向盘突然变得异常沉——有些车主都快举铁了才能拽得动,还有人爆料:直接助力全失,方向盘几乎僵在那,不管你使多大劲,谁都不敢想后果。

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有驾

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和投诉渠道都快被小鹏P7+业主们刷屏了,评论区简直可以当成转向异常事故的“实时播报”。

最离谱的是,大家反馈的问题竟然不是偶然,那是花式轮番出现,批次之间的接口设计还不一样。

这可不是哪家小厂的小问题,偏偏出在主打“技术先进”的新势力头上,让人不仅要问:小鹏到底怎么了?

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有驾

说到官方回应吧——你猜他们怎么做?目前还是一副“不在场证明”加冷处理状态,召回?没影,解释?没声。

而各地的售后服务,各显神通,有些直接一套“打胶”操作,连公告都懒得发一个。

本以为只是个小插曲,谁曾想这事越闹越大,甚至有服务中心让业主蒙在鼓里就把胶糊上了。

说白了,这架势倒像是怕花销,上演了一场“低成本临时防火”的骚操作。

有一说一,小鹏汽车这回真的是被逼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你可以想象,一家公司行事如此,是否在用心经营自己的口碑?

接下来我们甄别一下这危机的深浅缘由。

汽车这种工业品,偶尔小毛病让人烦心也不是稀罕事,但这次的故障,属实属于“要命”级别。

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有驾

尤其转向跟制动,谁敢马虎?

一旦失灵,哪个车主不心头一紧?

根据网络反馈,有不少车主说自己不幸经历了“方向盘报警”。

比如有人在高速开到120km/h,突然方向盘像被石头封印一样僵住,要不是人命大估计现场就变事故报道了。

还有车主吐槽:新车没开几个月,早晨去单位,方向盘突然像灌铅一样——说不沉重都对不起自己胳膊。

这不仅是对技术的质疑,更把车主的安全感直接砸得稀碎。

你如果去扒下今年5月以来的投诉事件,会发现涉及的车型远不止P7+,连G6都“躺枪”。

有懂行的人扒过媒体报道,说这毛病大概率是防水性能拉胯。

方向机接口那一块电线裸露,遇水就短路,助力直接干没。

有人通过吐槽和投诉最后得以换掉整套方向机,可更多人跟平台闹翻天也难有好消息。

换句话说,这问题不是个案,甚至不像过去老款车那种“小批次小部件出状况”,而是波及到了不同时间段和型号。

讲到这里,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小鹏在这场安全考试中,咋就交了个“遮羞布”答卷?

你要是以为这就是最终处理方式,那就太天真了。

让我们“抽丝剥茧”扒一扒背后那点小心机。

据一波猛料车主爆料,早在去年底,售后就偷偷摸摸在问题接口上糊密封胶,仿佛“头痛医头”的灵丹妙药。

但人家3、4月份提车的发现,自己的车出厂时原本就糊好了胶。

到今年5月,部分最新提车的用户发现自己的爱车已经升级了“全新款转向机”。

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有驾

这么一比,小鹏明显不是才刚发现毛病,人家早就心里有数,只不过行动却格外“牵强”。

召回?那还要看领导是不是愿意承认砸了招牌。

结果就是——选择了把问题捂在内部,外面用点密封胶糊一糊。

这个套路看起来像极了“人口流动型应付办法”:哪里出了事赶紧临时堵上,彻底返厂维修?那得花成本,用户多牢骚多点不就结了。

但老司机们都明白,再多的应付不能彻底根治,用户等来的只是更大的不安全感。

网上已经有成百上千条投诉,内容不外乎“售后打胶,安全隐患未除”。

有车主甚至怀疑,这就是厂家为了销量和利润故意糊弄人的一套标配。

你看车质网的数据,全是扎扎实实的真实反馈,不是传说。

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品牌信任直接碎裂,谁还敢下单?

纵观这些操作,小鹏官方为啥对召回按兵不动?

有人说,这是怕影响今年定下的销量翻倍目标。

这逻辑听上去“合理得让人伤心”:短视、唯利是图,怕一旦坦白就让销售成绩玩完。

但你掩饰得了一时,掩饰不了长久。

群众的眼睛亮得很,数据不会撒谎。

你回头看看小鹏“科技力”的往日光环,如今被安全隐患肆意刷新负面印象,市场承认你曾经靠技术立起来,现在消息一出,热搜都快变了官宣。

说到企业口碑,这就像温度计——一旦扎进冷水,升回去可就难了。

那些七千多辆的月销量,不正代表着用户的信任么?要不是安全感爆炸,谁会轻易离场?

有车主留言:“不怕慢,就怕突然刹不住。”

这话说得太实在,小鹏自己要听得进去。

目前,粉丝和用户之间谈小鹏P7+都洋溢着一句老话:“买车容易,维权难,还不如炒股刺激。”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讽刺?

更让人心生感慨的是,本来汽车行业近几年发展风起云涌,技术换代恐怕一周一个新名词。

但哪怕你花里胡哨,安全始终是老老实实的标准线。

品牌总是在“创新”和“底线”间徘徊。

可万一把底线忘了,这个创新只会成灾难的帮凶。

一次安全事件,就能让消费者把信任清空。

此刻,小鹏所经历的转向危机,已成整个行业的反面教材。

你从车主投诉、售后冷处理、官方避而不谈的态度都能看出,这事暧昧得很,哪是什么孤例。

无数例子都证明,技术和品质宣传再厉害,安全失守等同于自己爆破。

如果一家公司只专注于短期数字,不敢直面问题,长期来看等于把市场让出去。

反观那些在安全隐患爆发时果断召回的品牌,哪怕一时损失了销量,却收获了长期的好口碑。

有人调侃说:“小鹏这操作,像是把用户当成公测版。”

小鹏P7+方向失灵成投诉热点,售后糊胶应对引发信任危机-有驾

这句玩笑话其实挺能戳痛点,大家买车不是来体验“系统bug”的。

回过头,假如小鹏眼下能真正放下销售压力,勇敢面对召回,那还来得及挽回一点人心(至少比现在这样避而不谈强几百倍)。

但是吧,这事还没个水落石出。

那小鹏将来会不会真的在消费者失望中失势,那还真不好说。

说到底,车这个东西,不能只看外观、性能配置和晋级榜单,比拼到最后还是得看谁家的安全可靠。

有些网友说,为啥现在买车还得看“召回历史”?不就是怕买到这种一捂就蒙、问题浮现就拖拉的厂家么?

看着小鹏如今“敷胶”的骚操作,谁还敢豪掷几十万?

一家公司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真的就看这种关键时刻的取舍。

如果连关乎生命安全的故障都能用打胶应付,那用户迟早会用脚投票。

这事短期也许能靠舆论撤回一点注意力,但长远来看,小鹏这回要是再不上点心,失信恐怕比起销量下滑还可怕。

谁都不愿意成为“下一个暴雷车主”,不是吗?

所以这次事件,其实就是一堂现实的品牌管理与用户信任公开课。

企业如果不能在危机面前展现责任与担当,那就准备接受市场的“再教育”吧。

话说回来,“安全比天大”,真不是一句口号。

能否穿越眼下这场信任风暴,直接决定小鹏汽车的未来路。

你说小鹏有没有翻盘机会,或者根本靠软胶糊弄过去?这得等官方发话。

但网友们已经摩拳擦掌开始监督了:“真相何时揭晓?小鹏敢不敢直面?”

你怎么看车企这种遇事拖延、不召回的处理呢?

欢迎留下你的踩雷故事或者观点呀!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