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来你甭信,五一档口,我那票圈儿啊,刷屏的不是摩肩接踵的景点,而是五花八门的岚图知音试驾心得。这年头,出门溜达是真遭罪,还不如猫在倍儿舒坦的座舱里,咂摸咂摸科技带来的那股劲儿?
当然了,试驾这码事,往小了说,那是过把新车瘾;往大了瞅,也映衬出咱老百姓消费观念的一点小九九。搁以前,买车那可是恨不得把旮旯胡同里的参数都背得滚瓜烂熟,现在呢?更稀罕“赶脚”,内饰够不够熨帖?开起来顺不顺溜?花样儿够不够瓷实?
就拿这岚图知音来说,朋友撸完一把回来跟我叨叨,空间敞亮,内饰也挺考究,智能化那块也说得过去,各种场景模式切换自如,敢情是把家里那间儿厅堂给搬到车上了。这倒也是,现如今车企都铆着劲儿鼓捣“场景化”,巴不得把车整成一个能挪窝的办公室、卡拉OK厅,甚至是卧房。
可慢着,这真的只是咱老百姓越来越“惜力儿”了吗?恐怕事儿没那么简单。当我们惯常地把缘由归结为“后生们追求安逸”时,咱是不是也得寻思寻思,是不是有更深层次的需求在那儿蛰伏着?
把时钟拨回十年,买车那可是件大事,是家里边儿家底儿的重要组成部分,说不定还是身份的标签。可现如今呢?共享出行、网约车这俩活宝一出,让汽车不再是唯一的出行选项了。汽车的戏份,也从“刚需”逐渐转场到“快消品”。
老百姓对汽车的念想,也从纯粹的代步工具,摇身一变成了“能挪窝的起居室”。他们要的是舒坦、趁手、有个性的体验,而不是那些冷冰冰的数字。
所以啊,车企卷的就不是那发动机的马力了,而是内饰的格调、人机交互的妙处、场景适配的贴合度。他们恨不得把脑浆子都榨干了,就想把车打造成一个“知你冷暖”的伙伴,一个能满足你各种奇葩要求的“生活小蜜”。
这背后的道道其实也简单,就是供需关系的变迁。以前是“有啥车就凑合开”,现在是“想要啥样的车,车企就得变着法儿给你攒出来”。老百姓手里捏着更多的主动权,车企自然得卯足了劲儿迎合市场。
当然了,这种“场景化”的角逐,也催生了一些新苗头。比方说,过度强调智能化,会不会让司机们太依赖科技,把那驾驶技能给搁浅了?各种花狸狐哨的功能,是真能让驾驶体验升升级,还是纯粹的噱头?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腔调。有的人觉得,智能化那是大势所趋,能让驾驶更稳当、更麻溜。也有的人觉得,驾驶的乐趣就在于人与车的互动,太多的智能化反而会让人没了那份掌控感。
站在车企的角度,他们当然希望雨露均沾,把所有老百姓的需求都给喂饱了。可现实是,哪款产品都难免有短板,只能在不同的需求之间找个平衡点。
话又说回来,鼓励亲朋好友去试驾,拉人头购车送积分,这套营销打法,是不是有点“传销”那味儿了?虽说能更快地打响牌子,可老这么玩,会不会适得其反,让老百姓觉得反感?
说到底,好东西自己会说话。与其费那劲儿搞营销,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打磨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上。
五一长假,大伙儿忙着体验新车,车企们也忙着跑马圈地。但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真正懂老百姓,并且能持续创新,精益求精的企业。
就像这刷屏的试驾体验,最终留在你脑瓜子里的,是智能化的便捷,还是空间的舒坦?亦或是,朋友那句带着点儿蛊惑的“你也来试试,这车真不赖”?没准儿,后者才是更撩拨人心的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