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猜怎么着,丰田那帮人,居然把一个买菜车平台,给改成赛道上的“屠夫”了。
我跟你说,这事儿听着就邪乎。
我一哥们儿,干了十年汽车媒体了,前阵子跟我抱怨,说现在科技新闻写来写去就是那点事儿,没劲。
我说,你得学会“蒙太奇”,得把时间线搅和碎了,再给你拼起来。
就像这次丰田 bZ 这事儿,你要是按部就班地写,就成了流水账。
丰田 bZ,原厂也就 338 匹马力,零百 4.9 秒。
也就是个“够用”的水平。
我记得有一次,我写个新车评测,写得太顺了,全是些“流畅的线条”、“舒适的驾乘体验”,结果读者反馈说,看得人都犯困了。
我就琢磨,这不就是个代步工具吗,非要写出“诗和远方”?
可这次丰田不一样。
他们直接把这玩意儿拉到 SEMA 展台上,名字都叫 Time Attack Concept,就是奔着“刷圈速”去的。
你说,这算不算“画风突变”?
我以前写过一个关于某家芯片公司的报道,也是这种感觉。
刚开始,它就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作坊,做着没人搭理的底层技术。
后来,一个突发事件,它突然成了风口上的猪,一夜之间身价翻倍。
你得抓住那个“转折点”。
丰田这次的转折点在哪儿?
是那 6 英寸的车身高度。
降了 6 英寸,车子跟地面焊死了一样。
你说,这得有多贴地?
就像你家楼下的王大爷,平时出门遛弯儿慢悠悠,突然穿上跑鞋,嗖一下就没影儿了。
这姿态的转变,太有冲击力了。
对了,轮距也加宽了 6 英寸。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是为了过弯更稳。
你想想,你骑自行车拐弯,车子歪得厉害了就容易摔。
车子也一样,底盘得扎实。
然后就是那套空气动力学套件。
巨大的尾翼,侧裙,扩散器,这都是赛道上的硬家伙。
它们不是摆设,是为了在高速时把车压下去。
这就像你家孩子写作业,你得给他压着,不然他飘了,就写不完了。
动力方面,他们也没客气,ECU 调校一下,直接干到 400 匹开外。
纯电就是这点好,电门一踩,劲儿就来了,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可光有劲儿还不行,得轻。
他们把车里所有能拆的都拆了。
座椅、内饰板,都没了。
这车现在就是个“光屁股”的架子。
为了安全,焊上了 FIA 规格的防滚架。
这架子,说白了就是给车身加了钢筋混凝土。
车身硬不硬,决定了你轮胎能不能好好工作。
为了配合这副硬骨架,悬挂换了 TEIN 绞牙避震。
这玩意儿,能调。
赛道不同,调的参数就不一样。
还有那 Alcon 刹车,配 Hawk 刹车片,就是让你敢使劲踩刹车。
轮胎,马牌的,305 毫米宽。
这宽度,抓地力杠杠的。
你说,一个原厂的 bZ,怎么就变成这么个狠角色了?
我跟你说,这次行动,丰田就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电动车平台,潜力大着呢。
它不是说马上要量产这个样子,而是告诉你,我们有这个“肌肉”可以随时秀出来。
这事儿,有点像我刚入行那会儿。
有一次,我为了追一个突发事件,连夜坐了 18 小时的硬座,到了地方,结果发现消息早就放完了。
我当时那个郁闷啊,感觉跟那台原厂 bZ 一样,劲儿没用对地方。
但这次丰田,他们把所有能用的“外挂”都装上了,就是为了证明一点:机械的乐趣,没丢。
这概念车,估计就是个“技术样板间”,看看能玩到什么程度。
但它给我们这些爱车的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丰田,这个老家伙,骨子里还是有股狠劲儿的。
你们觉得呢?
这台 bZ 赛道版,是不是有点“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意思?
评论区里唠唠,你们最想看丰田在电动车上爆发出什么新玩意儿?
别藏着掖着,说来听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