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一场等了二十多年才落地的梦吗?
说真的,这种等待,别说是汽车人,放哪行哪业都能让人情绪上头。
奇瑞——这个名字你大概率儿都不陌生,不就是那个主打性价比、技术满天飞,但总感觉高端路上有点“憋屈”的自主品牌嘛?
可是,谁能想到,上个月,港交所钟声一响,尹同跃当场就泪飙了,跑步上市,仿佛把二十多年闷在心头的那口气一口吐了出来。
但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这么大的盛况,究竟是真·逆风翻盘,还是表面赢麻了,底下其实危机四伏、压力山大?
咱们不妨琢磨几个扎眼的数据。
奇瑞去年营收直接卷到了4500亿港元,市值上市当天就破了1800亿港元,新股认购率那是238倍,乍眼一看,这气势,跟隔壁老王买彩票中了头奖差不多。
但拨开这层金光闪闪的外衣,资产负债率高达89%,你没听错,人家行业平均才60%左右,奇瑞一直在钢丝上散步,抖一抖都紧张得要命。
再看毛利率,去年压根没涨,掉了一点,12.4%,和比亚迪直接差了一个档次(它20%+)。
此景,让我想起“看上去很美”,但账本底下的数字却让人只想哼一句“欲哭无泪”。
说实话,“技术立企”是奇瑞这二十来年挂在脸上的招牌,可市场的毒打毫不留情。
说到这儿,你有没有一瞬间脑补奇瑞一路坎坷的历史?
尹同跃,白发苍苍,在21年上市长跑里一路摔打。
最早2004年就想冲击IPO,结果“被上汽集团憋了一把”。
接着07年想再战,金融危机不请自来,一路“关卡”,什么海螺型材借壳、什么新能源资质,这些你不懂也无所谓,就是各种绕,绕得奇瑞眼看就要成为“上市难民”。
去年底才终于捋顺股权,才有了这一次的破釜沉舟。
如果硬要找个比喻,我觉得奇瑞就像《权力的游戏》里的雪诺,明明战斗力满分,可种种命运骚操作,始终没能坐上铁王座。
你可能觉得奇瑞的“技术党”标签如何把自个儿秀到世界舞台——我们国产发动机“44%热效率”,混动车满电满油1624公里续航,摆到展台上,简直是“小米加步枪变黄金AK”。
但扯到销量,这些奖杯一秒变花瓶,2024年新能源车才卖了58万台,不是说不多,但比亚迪都卖了400万,一条马拉松赛道,奇瑞还得全力追,前面大队人马已经把康庄大道跑疯了。
你看见没,“市场不讲武德”,技术力再牛,市场分蛋糕还看品牌,也看你会不会定价、讲故事,让消费者愿意多掏点,为“品牌溢价”买单。
奇瑞的高端梦,也挺磨人的。
星途品牌不是没诚意,技术也堆得极狠,可这一年,星途销量还掉了3.84%,最火的车,今年八月份才卖了115台。
什么概念?豪车宝马每两分钟全球能卖掉一辆,奇瑞星途一个月全国齐心才刚刚破百,确实让人想给市场部来点“心灵鸡汤”。
全都归功于那句老话——薅到性价比快感之后,用户再让你把定价拉高点,买“面子”而非“里子”,这坎仿佛是摆在中国自主车企面前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毕竟过去大家习惯了买奇瑞就是省钱,怎么舍得突然让品牌溢价“变身”,再掏多一笔钱?
光砸研发费,人家消费者不见得买账。
说到融资,这次IPO凑的将近914亿港元,对奇瑞来说,既是救命钱,也是升级的弹药。
高达60%投到研发,说明自家团队真的把技术创新放在了头等考虑。
余下的,20%干全球化扩张,那剩下的就是补流动资金,说白了,就是怕自己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霍然停滞,“缺钱就断气”。
你可以说,这钱头一笔是打氧气,让奇瑞喘口气,不至于猝死,之后才是烧油升升级、冲向星辰大海。
尹同跃拿到筹码,激动掉泪,那一刻,背后的压力也成了舞台中央最显眼的聚光灯。
为什么奇瑞燃油车占大头——就是品牌和渠道早年布局的惯性太强,转身投入新赛道,目前还没彻底翻篇。
你别小看这点,行业内都公认,燃油车利润空间原本就窄,上下游都在吃掉你的蛋糕,新势力们早往“毛利率更高”的电车转,奇瑞还在“旧地”挣扎。
而且中国车市卷得比风扇还厉害,产能、定价、服务、渠道,每一步都像下围棋,一子不慎满盘皆输。
难怪这次募资奇瑞要赶紧把全球化、技术升级同步来,把蛋糕切大点才好分。
但你要问,这招能否成功?咱只能说来看这一两年业绩,谁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说起来,奇瑞并不是没有先发优势。
早在2001年,奇瑞就把车卖到中东,成了自主品牌“走出去”的典范,至今出口还占销量四分之一,中国每出口五台车,一台就挂奇瑞标。
但牛批归牛批,新能源这一局的“快慢差”让奇瑞跟比亚迪、特斯拉、蔚来之类的对手硬是拉开巨大差距。
明明起跑也不晚,可上市拖延,战略转型慢,等反应过来,对手已经玩起了生态、平台、全球供应链的“大招”,奇瑞这踩油门,终究还是慢了半拍。
现在决赛圈早就挤满了各路高手,奇瑞得使点小聪明,同步发力新车、攻全球、讲品牌故事,不然可能就只能“陪跑”。
全球化这事儿也不是一帆风顺。
靠性价比“杀出重围”,未来几年的关税壁垒、贸易保护,谁知道又该怎么应对?
奇瑞之前可以靠“中国制造”廉价走量,但要想让“技术溢价”在巴西、墨西哥、印尼这些市场开花结果,必须讲点新故事。
这20%的募资资金,正是让奇瑞在海外市场讲“中国创造”的底气,不然迟早又被贸易战劈头盖脸来一记。
那上市到底意味着啥?
说难听点,港交所敲钟只是发了游戏门票,真正的PK才刚刚开始。
有钱了未必马上高枕无忧,你得能把市值做大、底子做扎实、在全球化浪潮里能冲出血路,最后答卷上才不会全是“未完待续”。
尹同跃和奇瑞,这盘棋下了二十一年,遇到太多“被动技能”,上市虽迟但到,对内是安慰,品牌层面更像是责任和倒计时在逼着你快马加鞭。
常有人说资本市场就是修罗场,你站上风口,大众一片欢呼,下一分钟市场就盯着你的报表静悄悄审视。
奇瑞有了筹码,能否彻底摆脱高负债、毛利低的魔咒,能否把“技术做强、品牌做高、全球化做远”,这三重任务留给它的时间其实已不多。
港股认购超238倍,相当于一大帮人对奇瑞投了信心票,可要是业绩撑不起来,资本冷漠起来准比市场更绝情。
讲了这么多,发现奇瑞其实也没啥“剧透”,现在只是进入下半场竞争,但“起大早赶晚集”的现象提醒所有同行:
技术不是万能钥匙,品牌定位、战略节奏、市场认知,缺一样都容易掉坑里。
数据亮眼只是起点,真正的制胜靠“长期主义”和精准执行,顺应新能源和全球同比飙升的风口,奇瑞要比以前更灵活、决断。
能否实现中国创造,留给它的窗口期着实有限,只希望这颗技术老兵不要再“憋屈”,下一步能交出让人眼前一亮的答卷。
不过行业格局瞬息万变,你对奇瑞上市怎么看?
觉得奇瑞能再刷出存在感,还是担心它“技术孤岛”变“高负债荒岛”?
有啥想法,欢迎一起吐槽和讨论吧。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